此時雖然規模有些小,但過幾年兼并一些州縣,在合并就是了。
荊南府的設立,還享受了洞庭湖之利。
知府名義上權勢很大,但賦稅之權被轉運使奪走,領兵之權被都統(衛軍)把持,再加上判官掌彈劾、訴訟之權,知府的權力受到了很明顯的限制,名義上的一府之主,并不好當。
之前四分湖南的策略,明顯的被篡改了,李嘉也需要再次調整。
大小制衡,才是中央集權的正確部署。
孫光憲很顯然仔細地聽了下去,對于這些制衡他不以為意,這是朝廷的正確想法,他有把握掌控荊南的局面,畢竟是當家了幾十年,這些制衡暫且難不倒他。
這些東西,則是為后來者而設的。
而且,皇帝沒有常規的設置節度使藩鎮,這令他甚是歡喜,南平可也算是他的第二故鄉,如果被那些節度使剝削,他可不忍心。
“不知這判官之屬,在于何人?”孫光憲直接問道。
“朗州刺史李懷恩,素有抱負,讓他擔任判官,正可以一展身手!”李嘉淡淡地說道。
此人孫光憲倒是聽說過名聲,名聲不錯,如今為他副手,倒也算妥當。
“既然荊南府設立,那么還需要一些善政,方顯大唐之恩!”
皇帝的話,讓孫光憲一激靈,改變了那么多,還不夠嗎?他心里打定主意,若是這些改變并不適合荊南,他絕對會頂過去。
“江陵城位于長江北岸,土地肥沃,良田無數,平年多而災年少,但凡事則預,不預則廢,飽飯吃多了,餓肚子的滋味可不想再受,朕屬意,設常平倉,以備糧荒!”
“此乃善政,自當有之!”孫光憲聽到這,心中甚意,看向李嘉的眼神中,似乎還帶著光芒。
常平源于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于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谷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后來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師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
漢之后,基本停掉,直到隋唐再次設立,五代人都吃不飽,哪有余力再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打仗,自然廢棄。
“常平倉之糧,須有一府所食三年之糧,轉運使須以賦稅總數十之一以作常平糧,中央地方各半之!”
“設常平使一人,從四品。”
也就是說,朝廷和地方以七三分稅,再各用半成納入常平倉,賦稅以后是朝廷六成五,地方兩成五。
孫光憲聽著自然心中歡喜。
“再設軍倉,乃供應軍隊之糧倉,須備一年之食,輜重營與地方共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