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這種東西,其實在唐朝以前一直沒有形成具體的風潮。
說白了,之前就是一小撮人的愛好,其誕生于四川,然后上貢到了關中,從而延綿到了各地,以至于出現了《茶經》。
唐朝時,由于其開闊寬松的民族政策,來往于長安的各國人士極多,再加上北庭都護府等納入,使得飲茶之風盛行于世。
吐蕃人,突厥人,黨項人,契丹人等,都察覺到了飲茶對于他們這群食肉者的好處,解油膩,利于健康。,所以就有了奶茶,酥油茶等。
某種層度來說,除了鹽、鐵以外,中原控制草原的手段,又多了一樣——茶。
對于趙匡胤而言,他只喜歡喝酒,喝茶那是文弱書生的勾當,作為武人,只能喝酒,才能顯露出男子漢的氣魄。
所以才會有杯酒釋兵權,而不是杯茶釋兵權。
對于茶他不了解,但一聽到能收得到稅,他立馬就精神了,黑臉上滿是興奮,言道:“茶也能收稅?能收多少?”
“嗯,咱太激動了,這不是想著朝廷能輕松些許嗎!”
感覺到宰相們詫異的目光,趙匡胤尷尬的笑了笑,隨口解釋一句。
“陛下,茶之初,就盛行與蜀地,漢中也隸屬于巴蜀,茶樹種植也是應有之事,之前朝廷并不知曉,如今崔部署知曉我愛茶,所以就送了些茶葉與我!”
趙普輕聲道:“中原之茶,大部分來自于湖南、江南一帶,國朝內并無茶樹,獲利不多,如今漢中在手,料想茶樹甚多,朝廷既可以從根本上掌控茶葉,賺取錢財,又能打擊南地之茶,可謂是一舉兩得!”
湖南和江南二地,如今都在唐國之手,這不就等于是資敵嗎?
達官貴人自然舍不得茶葉,朝廷也不想損失這部分稅,但是若用漢中茶替代唐茶,就顯得格外的適合,且不突兀。
南唐之前的朝貢中,就包括了十萬斤茶,某種意義來說,這對于培養中原的好茶之風,起了很大的作用。
趙匡胤甚是歡喜,拍手贊嘆道:“此法甚好,一舉兩得,某最喜歡了!”
“南國的茶葉,在淮南那邊,也要設立榷場,進行茶葉專賣與課稅。”
趙匡胤想的卻更深,他決定徹底的將茶這一行當,壟斷在朝廷手里,就如同淮鹽一般。
之前的茶只是交稅就可以四處售賣,若是設立榷場,那么各地的茶葉,商人們只能低價賣給朝廷,朝廷空手套白狼,高價又轉賣出去。
“如此一來,一年可得利幾何?”趙匡胤誠懇地問道。
“約莫十幾萬貫還是有的!”范質沉聲說道,心中卻嘆了口氣,自此以后,再也喝不到便宜的好茶了。
其他的幾位宰相也是這般想法。
“哈哈哈——”趙匡胤頗為得意,為自己的想法很是自豪。
只是,他還沒得意許久,就被一宦官打擾,讓他心情極為不悅:“何事?難道沒見到我與相公們論政事?”
趙匡胤目光兇狠,宦官嚇了一跳,連忙彎腰道:“回稟陛下,晉王求見,模樣甚是急切!”
晉王趙光義,是他穩定朝廷的重要助手,見識不淺,就是膽子太大些。
“讓他進來!”趙匡胤面色一沉,他瞬間就感覺,等待他的,并不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