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需要對山西府做出最后的安排。
如馬峰這般,擔任山西府知府,曾經的北漢宰相趙文度,則擔任山西府通判,作為二把手,負責監察和司法工作。
其本是宰相如今卻位居馬峰之下,想必是有一番搞頭。
軍都司方面,以李繼勛為山西府總兵,軍額為兩萬人,其一分為四,雁門關一萬,楊業代領之,太原五千,李繼勛親領。
至于,另外兩個,一個在嵐州的嵐谷縣,靠近府州折氏,設置軍寨,防御契丹朔州,駐扎兩千五百人,以領兵則,名喚馮萬。
此君就是在團柏谷里應外合之人,李嘉也沒有虧待他,封個男爵,再讓其擔去往嵐州,擔任一廂指揮使,俗稱軍主。
除了防御契丹,監督府州折氏,也是應有之意,人心隔肚皮,后世的折氏,也歸降了女真人。
最后一個兩千五百人,則是北漢設置的汾州鎮,毋庸質疑,這是監督定難軍,比鄰綏、銀二州。
定難李氏,可不是什么省心的主。
也就是說,北方的昭義軍,以及雄武軍,都被裁撤了。
雄武軍節度使趙延徽,則依舊保有節度使頭銜。
巡檢司,負責維穩地方,前途不大,但勝在穩定,所以非常適合養老但經驗豐富的趙延徽,也算是適得其所吧。
轉運使司衙門則比較專業,須得文人擔任,日后再說罷。
而山西一定,如趙州,邢州、相州等河北諸州的防御使,自然也要裁撤。
對于河北,軍都司總兵,李嘉讓郭進擔任,這位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的抗遼名將,都是極為適合的。
河北府的治所,李嘉又將其遷徙到了冀州,就是看重其位于府中,有利于對抗契丹。
河北府的邊疆壓力大,所以兵額總數,則在三萬人,其中冀州五千,鎮州五千,滄州兩千五,大名兩千五。
剩余的一萬五千人,則分布在易州、定州,莫州,雄州,霸州,以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筑寨安守,穩如泰山。
扯遠了,反正李嘉對于山西府做出最后的安排后,又接見了一下永安民折御勛,對其殷勤王事,很是開心,隨即又封其為子爵,食邑兩千戶。
至此,在楊業率軍南歸,接受獎賞后,李嘉終于打包行囊,準備南歸。
神武九年,七月十八,御駕南歸,與之同行的,除了御營外,還有北漢剩余的文武百官,以及應州侯劉繼恩一家子,包括劉鈞的幾個弟弟妹妹在內。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
而就在這時,后知后覺的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這才上表請罪,言語境內不穩,所以難以出兵北漢。
快到洛陽了,李嘉直接將書信扔下,冷聲道:“姑且讓你快活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