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下,對于這般擅開邊釁,極為不滿,甚至對于其言語吐蕃混亂,也是不可信的。
政事堂也是如此,宰相們深信,這些話語不過就是欺騙他們,想要謀取功勛的花言巧語,不值得相信。
但是對于李嘉來說,高原自從吐蕃帝國崩潰后,就一蹶不振,三番五次的被蒙古人蹂躪,建立王朝。
況且,佛教大行后的吐蕃,已經沒有了實力了。
皇帝力排眾議,同意了請求。
只是,他同意的時候,郭守文已經出兵南下了。
所以,差不多四個月后,他就受到了報捷書。
郭守文是這樣寫道:末將驅兵南下,歷經荒漠野山,或缺水,或山崩,或險路,或疾病……臣等不畏艱險,終于到了吐蕃……
三日小戰,五日大戰,月余,即入那曲,約莫鄯州兩千里,終于滅七國,而促盟……
隨同而來的,還有大量用藏文,漢字書寫的效忠狀書,一百多個貴族,代表著數十萬,或者百來萬的人口,向大唐皇帝效忠。
甚至,貴族們齊齊向皇帝獻上圣神贊普的尊號。
贊普,就是吐蕃的皇帝稱謂。
如果加上這個稱呼的話,那么到了如今,李嘉的頭上,就有了三頂皇冠。
大唐皇帝,草原天可汗,吐蕃部落贊普。
三項桂冠加冕,讓他的權勢越發的不可阻擋。
而李嘉對于贊普的稱號,也欣然接受,甚至,他都萌發想要去高原逛一圈的打算。
不過,考慮到高原反應,他才作罷。
之后,他興致大發,升郭守文為洮州侯,食邑四千戶,兼任吐蕃安民使,暫時治理吐蕃本部。
對此,政事堂表示不滿。
孫釗直接言語道:“吐蕃遠離洛陽數千里,即使是河湟,也有兩千余里,朝廷鞭長莫及,力有所逮,這等蠻荒之地,要之無用,甚至還拖累朝廷。”
“異日大軍平叛,豈不是要虧空國庫?”
“陛下!”王溥也頗為認可,忙不迭地勸說道:“吐蕃與西域河西不同,其本就不是唐土,其民茹毛飲血,不知廉恥,倫理,所獲無多,納入直屬,頗為不合。”
“臣以為,朝廷只須收納些許朝貢即可,對于吐蕃本部,分而治之,以蕃治蕃,只要其分裂割據,不再一統,無法威脅隴右就行。”
這句話,是朝廷百官的心里話。
河湟地區,本就是遠的不能再遠,再去兩千里的吐蕃,那就根本想象不到,還不如羈糜之。
歸根結底,吐蕃還是太遠了。
聽著這些官吏的言語,皇帝面帶笑容,就這么聽著。
這些話,自然是情真意切,利國利民的言語。
再這般的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國土擴張太大,難以維持,必然就會崩盤,吐蕃地區,哪怕在元明清,也只是羈糜自治罷了。
無論是設府,或者是都護府,都不適合吐蕃高原。
因為,在那么遠的地方,官吏必然是長久難出的,流官制不合適。
“朕都聽明白了!”
李嘉擺了擺手,說道:“雖然說擴充國土,但終究是力不從心,國土并不是越大越好的。”
“有鑒于此,朕,反而有了新法子,極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