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有可能創作不出來計劃中道崩殂的情況,為了以防萬一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李唯還是補充了一些繪畫用品。
畢竟雖然離得近且有著各種優質的潛行技能,但是來來回回的難免還是會發出一些細小的動靜,把好不容易睡醒的墨染秋吵醒了可就不好了。
生病了,保持良好的睡眠是很有必要的。
又坐回到書桌前,把手邊的東西放下,打開飯盒一邊吃一邊看著手中的書,看似很享受,但此時李唯的心情卻越發的不愉快了起來。
‘一旦別人問起自己想要什么,那一剎那反倒什么都不想要了。怎么樣都行,反正不可能有什么讓我快樂的東西——這種想法陡然掠過我的腦海。’
日式文學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物衰’的特色,相較于昌盛,更喜歡衰敗與殘缺所帶來的的美感。
墨染秋的書簽就夾在這里,是否有深意,是否有暗示,李唯不敢去猜想,但哪怕他不去想,他的腦子里也早已經有了答案。
‘膽小鬼甚至會懼怕幸福,碰到棉花也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傷害。趁著還沒有受傷,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
正如這本書的前言所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可以在這本書里尋找到共鳴感。
確實如此。
但這種負面的共鳴感,并不是好事情,反倒應該為此而悲哀才是。
大多數的人都對于這種事情有共鳴感,那豈不是說明,這個世界上擁有幸福感的人,太少了么。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李唯難免會帶有著濃重的樂觀的思想。
因為,他希望著這本書在墨染秋看來,并不是擁有著所謂‘共鳴’的著作,只是單純的一本日式文學,具有著年代歷史,僅此而已。
但隨著書頁逐漸翻轉,來到后面看著被熒光筆標注過的一段話的時候,他知道,他的期望最終還是落空了。
‘即使在大地上毫無作為,只憑那自由而高貴的憧憬,就足以與神同住。’
特意標注后的意義是什么,李唯不清楚。
墨染秋想表達的是什么,他也不清楚。
反復翻看這本書的意義是什么,李唯更是不明白。
又翻看了一段時間后,故事講完了。
人性剖析的極其犀利,故事如預想中的一樣是一個完美的悲劇,而作者本人也正是在寫完了這本書之后,和他最后的一位愛人投河自盡了。
‘如此···似乎是可以理解了剛開始時墨染秋拿刀子想要殺了我的心情了?’
邏輯上理解了,但是心理意義上,李唯還是有著迷茫的。
對于墨染秋來說,‘她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她的這種‘殉情行為’毫無疑問是有模仿因素的,而這個模仿的根本源頭就是這部給予她了很深影響的著作。
那么,放棄了做出如她喜歡的著作作者一樣與愛人殉情的行為后,她再一次翻閱這本書的理由是什么?
此時的李唯,思考的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不過,作為沒有超能力的現實世界,作為一個只有著學習外掛卻不會讀心術的普通人,只要墨染秋不開口,他是絕對不會明白的。
墨染秋又一次翻閱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只是為了尋求活著的意義而已。
一百個人心理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對于墨染秋也是如此。
而她最終,也從這本想要讓她斷了一切想念的著作中,重新尋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與意義。
即使在大地上毫無作為,只憑那自由而高貴的憧憬,就足以與神同住。
這種心情,但凡李唯是個正常人,就不會懂這句被熒光筆所標注的話語中,所蘊含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