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后來20年,因為時尚產業的評價風向被社交媒體的馬太效應所裹挾,“贏者通殺”的現象愈發明顯。所以到2020年的時候,耐克幾乎增長到了1800億美元市值,20年里成長了10倍,而阿迪只是從85億美元增長到150多億美元,才增長了僅僅一倍。
兩者的差距,也從2000年的一倍拉大到了2020年的十倍。
所以在這個節骨互聯網寒冬復蘇前的節骨眼上,耐克遭受如此重創、瞬間蒸發31億美元,是非常致命的,完全有可能影響將來的整個節奏。
因為現在的行業第一對行業第二的優勢,未來在互聯網加持下是會滾雪球滾起來的,現在的一丁點差距,未來都會成倍放大。
如果現在變成阿迪市值超過耐克、品牌的全球認同感超過耐克,可能20年后就放大成阿迪永遠比耐克強了(盡管因為大洋國的強勢文化加持,差距不會像耐克領先時那么明顯)
即使阿迪現在只是接近耐克,那么十年二十年后,兩者的差距也不一定是十倍,而是只有三四倍。這個蝴蝶效應的長期影響是非常夸張的。
盡管這一切數據和先知先覺,菲爾.奈特本人不會知道,但他也可以預測出跟阿迪差距比例縮小的代價,大概會有多嚴重。
……
當然了,這時候或許又有人要問:耐克和阿迪的市值結構劇烈變化,對世人的震動或許真的有那么大。
但是,僅憑顧鯤這一個事件、就讓耐克受到如此重挫,這不是太不合理了么?都不敢這么寫啊。
可事實上,這就是很真實的——后世大約幾年之后吧,耐克就遇到過一場公關危機,僅僅是某一年的NBA季后賽上,某個球星在處理一場的關鍵球時,突防上籃過程中,因為踩破了耐克球鞋的鞋底、導致滑倒拉傷、關鍵球也失手了。
就拿一個球,便讓耐克公司的股價,損失了大約10幾億接近20億美元的市值——當然,那是發生在耐克的市值已經有三五百億美元的時候了,所以按比例來看,那個事件只是讓耐克股價下跌5%~6%。
但顧鯤今天惹的事兒同樣比NBA季后賽上一個關鍵球要重大得多。首先顧鯤不是后世NBA那個案子中的普通球星可比的。兩年前顧鯤的聲望和國際知名度就已經超越喬丹和羅納爾多(現在就更超越了,因為喬丹退役了)
顧鯤還因為泳衣爆衣,差點損失了一次“讓人類50米沖刺游進20秒大關”的創造重大歷史的機會,幸好賠錢改穿阿迪才挽回回來。
這一正一反,還不得讓耐克扎扎實實吐血?
顧鯤的行徑,已經可以類比2016年巴西世界杯上,克羅地亞隊球員,“寧可主動交7萬美元罰款,也要換取不喝可口可樂提供的功能飲料動樂,堅持喝喝慣了的、確保有效的紅牛”。
那次事件之后,盡管克羅地亞人交了罰款,可可口可樂的股價損失那叫一個慘,市值損失好幾十億美元,還讓可口可樂進軍功能飲料、力推動樂狙擊紅牛的計劃,整整被打斷脊梁骨了好幾年,項目幾乎癱瘓了。
紅牛的奧地利老板馬特施茨好懸沒做夢都笑醒,他幫忙出了7萬美元罰款,和后來無法公開的一些利益輸送,得到的好處比可口可樂真金白銀當世界杯飲料唯一贊助商都多得多。
……
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奧運會的,大多數人最多只是看金牌榜,所以顧鯤身上發生的事情,大洋國這邊的民眾并沒有第一時間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