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出兵的多少,都是經過協商的,與戰后的利益劃分,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另外除了東羌族可汗阿斯蓋之外,北羌族的可汗烏恩奇、赤羯族的可汗薩那才、氐羌族可汗伊特格、金勒族可汗忽木薩、黑羯族可汗席日烈、南羌族可汗卓力格、烏戎族可汗格日圖、西羌族可汗巴圖實,都是親自領兵來到了金羅國的潁州府。
高恒、黨番、婁伊三族的可汗沒有親自帶兵加入這支草原聯軍,不過也都派了本族的一名宗王領兵。
涼國這次出動了一百五十萬騎兵,其中有五十萬騎兵是涼國的正規軍,剩余一百萬騎兵是從百姓中臨時征召的,不過由于涼國百姓中的男丁從小學習騎馬射箭,涼國這一百萬臨時征召的騎兵,戰斗力并不差。
之前為了消滅鎮南軍進入潁州府的北路大軍,金羅國也聚集了差不多五十萬大軍,用來配合涼國和草原十二族聯盟的四百多萬騎兵部隊。
可惜最后還是讓數萬鎮南軍突出重圍,一路退入了遵陽城。
金羅國的五十萬大軍,在之前的包圍戰和三天的攻城戰中,已經損失了差不多十萬人,現在親自掛帥的金羅國兵部尚書夏侯承,手底下大約還剩下四十萬金羅軍隊,其中禁軍和府兵各占一半。
東羌族可汗阿斯蓋隨即點了點頭說道:“夏侯尚書,我們草原十二族聯盟才攻了遵陽城三天,就已經損失了三萬多人,本可汗覺著就算再搭進去三十萬人,都不一定能攻下遵陽城,而且遵陽城內的鎮南軍,也不像有突圍的意思,我們還是執行圍點打援的計劃吧!”
本來東羌族可汗阿斯蓋在擊潰了鎮南軍進入潁州府的北路大軍之后,就準備分兵去進攻潁州府境內其他兩路鎮南軍,不過這個提議遭到了涼國左侍郎張增和金羅國兵部尚書夏侯承的反對。
張增和夏侯承都認為,之前能成功包圍鎮南軍的北路大軍,多虧了鎮南軍不清楚涼國和草原十二族聯盟的軍隊,也加入了這場戰爭。
現在涼國和草原十二族聯盟加入戰爭的消息,已經被鎮南軍所知,鎮南軍在潁州府的南路大軍和中路大軍,必定已有所防備,不會再給三方聯軍在野外包圍他們的機會。
如果三方聯軍派兵繼續攻擊潁州府境內其他兩路鎮南軍,這兩路鎮南軍一定會選擇進入城池死守,這樣一來,潁州府境內的大戰弄不好會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是涼國和金羅國都不愿意看到的。
按照三方結盟之時的約定,草原十二族聯盟兩百多萬騎兵的后勤補給,需要由涼國和金羅國各負責一半。
涼國和金羅國都希望能早日把戰火燒到鎮南軍的地盤上,這樣三方聯軍就能以戰養戰,涼國和金羅國也就不用承擔那么重的后勤壓力了。
最終三方決定,先把鎮南軍北路大軍的殘部消滅之后,爭取圍困住鎮南軍在潁州府境內的中路大軍或者南路大軍,然后進行圍點打援。
如果鎮南軍不上當,三方聯軍會在潁州府留下一部分軍隊,用來應付鎮南軍的另外兩路大軍,三方聯軍的主力則直取鎮南軍的老巢——桂州府。
不過三方聯軍沒有想到的是,鎮南軍北路大軍剩下的幾萬殘兵那么難啃,三方聯軍加起來幾百萬大軍,一時間竟然吃不下遵陽城內的幾萬鎮南軍殘兵。
不得已之下,三方聯軍只好調整計劃,以遵陽城內的幾萬鎮南軍殘兵為誘餌,提前實施圍點打援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