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趙宸感到不習慣的是,包頭,用一塊陳舊的青巾把頭發包起來,在額前打一個結,這就是“誚頭”,看上去有點象陜北漢子的包頭。
趙宸還未成年,沒有資格束發,只能用誚頭。
“真不舒服,要是能剪成短發就好了。”趙宸十分懷念現代的短發,既清爽又省事。
但是,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罷了,他絕對不敢把頭發剪短,那會被當作另類處決的。
收拾好,妹妹已經煮好小米飯,炒了一份醋溜白菜。莫看趙萱年幼,這學習能力超級強大,昨天看趙宸炒了兩回,竟然學到家了,炒出來的醋溜白菜很好吃,讓趙宸贊不絕口。
原本是想今日去縣里借田牛,時間這么晚了,自然是不行了,趙宸見柴禾不多了,就帶著弟弟妹妹去村后的小陳山上打柴。
此時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農夫們熱火朝天的忙著整地,瞧他們那樣兒,恨不得一天把一年的活兒干完似的。
“叔,忙呢。”趙宸沖一個四十多歲的漢子打招呼。
“忙呢。”這個漢子抬起頭說一句話,又低下頭忙碌去了,仿佛趙宸不存在似的。
“嬸,忙呢。”又遇到一個正在忙碌的中年婦人,趙宸笑著打招呼。
“忙呢。”婦人抬頭打聲招呼,又低頭干活去了,沒有多余的言語。
就這樣,趙宸順著村中小徑,一路走過去,遇到鄉鄰打聲招呼,鄉鄰們簡短的回應一句,就低頭干活了,連句多余的話都沒有。
“這都甚人呢,除了干活就是干活,就不能閑聊幾句么?”趙宸在心里埋怨起來。
直到出村了,也沒有鄉鄰和他多說一句的,這讓趙宸很無語,閑聊一句又不會死。
“等等,這大概就是后人罵秦國‘道路以目’的真相吧?”猛然間,趙宸想起了后人罵秦國的一項罪名: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這個詞現代人一點也不陌生,是說秦法嚴酷,秦人害怕,見了面不敢說話,打個眼色就算打過招呼了。后人振振有詞,認為這是秦國殘暴不仁的大罪。
目今,趙宸經過一路的道路以目,總算是明白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了。
“其實,這是說秦人奮發,秦人是工作狂,秦國生活節奏太快,連閑聊的時間都沒有,見了面點頭算是打過招呼了。”趙宸撫著額頭,回想起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那么多人干活,就沒有一個人有多余的話,更沒有見到閑聊的,這在現代社人難以想象。
要是放到現代社會,田間地頭,大街上,哪里不會遇到閑聊的人?
“不到秦國不知秦國的真實情況,也不知多少歷史真相被掩埋在歷史長河中。”趙宸回想起在秦國的所見所聞,對秦國有了全新的認識。
后人都說秦法嚴酷,不近人情,但是,趙宸從《日書》上可以看出,秦法很有人情味,溫情脈脈。
事實上,隨著出土的秦簡越來越多,我們對秦國的認識正在逐漸改變,有了新的認識。
戰國時代打柴都是用挑的,不是用背的,趙宸感到很不習慣,把柴禾捆好,扯了兩根山藤從下面繞過,當作背帶,背在背上,感覺舒服多了。
弟弟妹妹很好奇,跟著他學,發現方便多了,很是興奮。
三兄妹背著柴禾回去,路上倒是惹來不少農夫的異樣目光,更有人問道:“小宸,你這是打柴么?”
“我這是背柴。”趙宸回答。
“背柴?似乎挺不錯的樣了。”有農夫看著三人輕松的樣子,有些心動。
有人過來討教,趙宸沒有隱瞞,一一說了要訣,有農夫去山上打柴,學趙宸的模樣背柴,興奮的大叫起來:“輕便多了。”
這不是廢話么?背比挑更省事省力,人更舒服。
有了人樣,就會有學樣,不少人學趙宸背柴,沒多久,這事就傳遍東陽里,很快的,東陽里的人不再挑柴,而是背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