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三愿雙手握在方向盤上,油門被踩到了底,奧迪a4轎車沿著高速公路朝邙山市疾馳,刮雨器在擋風玻璃上不斷搖擺,把雨水從上面抹掉,空出位置,迎接新的雨水沖刷,看起來就好像是翻看老式相機里拍完的膠卷,一張一張切換著照片,在祝三愿面前播放。
而祝三愿的腦海中也正如同膠卷一樣切換著記憶,努力回想自己父母的模樣。
他只記得父親永遠笑呵呵的,對自己百依百順,耐心十足,會吹一手動聽的口琴,哄自己開心。
小時候祝三愿很喜歡吃雪糕,一天要吃十幾個,而父親應該沒什么育兒常識,就真的在祝三愿每次要吃的時候,毫不猶豫的買給他吃,一天之內買了十幾次,吃到祝三愿胃痙攣住院輸液,要不是醫生制止,祝三愿輸液時他還在想著再買一根雪糕哄兒子不再哭。
而母親出現的次數很少,胃痙攣住院,母親來看祝三愿時,陪伴時間算是最長的一次,陪祝三愿玩耍,給祝三愿講故事,哄祝三愿入睡,足足兩天,然后就又急匆匆走了,走之前記得和父親大吵一架,罵父親不懂照顧孩子,為什么還堅持要生這個孩子讓她有牽掛?
再后來,祝三愿五歲,父親把他交給了瘸了條腿的七叔代為照顧,說是要去幫自己媽媽辦件事,結果去了之后,就再也沒回來,從那之后,一直到二十八歲的今天,祝三愿的生命中再也沒有了這兩個人的身影。
從十歲開始,七叔每年會帶祝三愿去邙山市百福山墓園,為父母掃墓,七叔對祝三愿母親沒什么好感,雖然是父母合葬,但是七叔總是只對祝三愿的父親嘮嘮叨叨說一大堆話。
十八歲再來掃墓時,祝三愿算是成年人了,七叔那時候才告訴祝三愿一個關于他父母的,老舊土氣的愛情故事。
祝三愿的父親姓杜,母親姓祝,兩家祖上都是邙山人,靠山吃山,邙山上幾千年積攢下來的古代王侯將相墳墓,所以他們兩家靠盜墓活著。
其實盜墓對于邙山這些靠盜墓為生的人來說,并沒有小說,電影中那么夸張,神秘。
至少對祖居邙山大大小小的盜墓團伙來說,什么雞鳴燈滅,什么搬山發丘全都是扯淡,三百里邙山,從西周時期就是風水寶地,一直到晚清民國,埋了幾千年無數古人,哪里還用什么望聞問切,觀山尋穴,扛著鋤頭十字鎬進山直接開挖就好了,幾鎬下去,就算刨不出青銅器,也能撿十幾枚老錢。
從最開始的蠻荒時代,人人一窩蜂扛著十字鎬涌入邙山,撿些拋出來的老錢古董,當成廢品一樣賣給走街串巷的收貨人,慢慢發展到以各個村落抱團與其他村落斗爭談判,劃分邙山地盤,把大批文物不懂修復,不懂來歷,賣白菜一樣賣給古董商人,發展到十幾個大型盜墓團伙霸占邙山,十幾個團伙互通有無,控制價格,確保作為盜墓賊的利益最大化。
其中名頭最兇的團伙,就是祝家,而眼睛最毒的團伙,則是杜家。
國家那時剛剛從動亂中恢復,有專家提出保護中國古墓陵園之類的思路,可是那時候那一批古墓考古文物專業的專家學者,對于地域遼闊的中國來說,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極其缺乏這種擁有古墓文物保護意識的人才。
而當時邙山市文物局局長陳希聲,就是其中一個,可是奈何手下考古隊那點本事,在當時局勢下,別說找古墓,進了地形復雜的北邙山之后,未必還能活著在那些盜墓賊眼皮下走出來,于是他為了保住北邙山古墓群,為了保住大批歷史文物不被破壞,不被盜竊走私販賣,做了一件事。
兩個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