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道:“民夫已經下令征召民夫,可新征壯丁恐怕難以適應這種惡戰,城墻上擁擠不堪,萬一發生潰逃,反而會沖亂我軍士兵。”
厲如海道:“屬下的意思是,重金募集先登。”
吳爭一愣,“你是說敢死之人?”
“對!”
“何用?”
“府庫中存有大量火藥,大人可懸賞敢死之人,各抱十數斤火藥待在后方,若遇到危急時刻,可使敢死之人沖向敵軍引燃,與敵同歸于盡。”
吳爭聽了汗毛直立,雖說這種事自古常有,可在吳爭看來,這事難道不應該是戰斗中自發的嗎?
真要拿錢買命,吳爭確實有種心理上的障礙。
可厲如海說得在理,守軍兵力不足,可以想象,戰斗之兇險,很可能每個垛口都會發生拉鋸戰。
一旦敵軍上墻,有這么些敢死之人以命換命,或許真是制勝之術。
慈不掌兵,吳爭想了想道:“行,這事你去安排。”
……。
清軍沒有直接奉多鐸令出兵,而是選擇扎營。
不是多鐸的命令不好使。
而是多鐸下令之后就暈過去了。
事發突然,這種變故不在事先的預案之內。
多鐸如果死了,那博洛可以暫代多鐸,領軍執行既定方案。
但多鐸只是傷重昏迷,博洛就不能擅自調動大軍。
當然更關鍵的是,多鐸需要救治。
于是韃子原地扎營休整。
多鐸運氣是真的好,這種重傷,在戰場中幾乎就是個死,因為血流得多、大部分感染。
可多鐸的身份在那,隨軍的醫生硬是將多鐸的命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多鐸醒來時,已經心平氣和了。
不再生氣發怒。
甚至連大軍為何不奉令進攻杭州都不問一聲,象是忘了自己曾在昏迷前下過這道命令。
多鐸其實也很明白,這是一次意外。
明軍設下如此齷齪的伎倆,未盡能想到會傷到自己。
那么,他的目標就不應該是一個人,而應該是整個杭州城、整個江南,乃至天下。
暴怒之下的決定,大多是錯誤的。
盲目地進攻一個實力未知的大城,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
原本多鐸相信了方國安,認為杭州城中只有吳爭三千人馬和一萬降軍。
可現在,多鐸懷疑杭州城中的兵力遠遠不止這個數。
所以,他認為清軍沒有奉令進攻,是正確的。
看著博洛,多鐸問道:“派人去打探杭州城中情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