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北面艮山門有數千明軍出城襲我右翼。”
“王爺,南面清泰門有數千明軍出城襲我左翼。”
多鐸反應很快,他迅速下令道:“傳本王令,攻城軍隊前隊變后隊殿后,全軍向嘉興府后撤。”
博洛一聽大急,道:“王爺,八旗軍前鋒已經登墻,一時間撤不回來。”
多鐸大喝道:“不管了,先護住主力要緊。”
斷臂求生,多鐸不僅僅是對敵人狠,對自己也夠狠。
但這個決定無比英明,它挽救了至少一半的八旗軍。
明軍的火炮不間斷地覆蓋了城墻前一里區域,陳守節憋了整整四天,不整整一年多的委屈,在這一刻得到了渲瀉,炮火生生隔斷了韃子前鋒和后軍之間的聯系,那方圓十丈之內,幾無站立的活物。
此時韃子全軍撤退,等于棄數千前鋒于不顧。
雖然不甘,但博洛知道多鐸的命令是正確的,所以,一咬牙轉身去執行了。
……。
江寧府的叫法,是清軍占領之后改的。
這也不是清廷獨創,其實南唐時,就叫過江寧府。
從古至今,這個地方的叫法太多了,如金陵府、應天府,其實說的就是南京。
江寧府駐軍已經抽調一空,僅有三千八旗軍和一萬多明降軍。
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如今的江寧府周邊,廬州府、鳳陽府、揚州府、淮安府都在清廷牢牢的掌握之中,加上多鐸率六萬大軍南下,幾乎是穩如泰山。
就沒有什么必要駐囤重兵了。
可誰能想到,一支六百人的明軍會從海寧登岸。
如果是六千人,恐怕早就被清軍發現,六百人,那就象一支大點的漁民船隊,太不起眼了。
僅僅是六百人,其實為禍不大,如肘腋之患,并無多大的作為。
最多也就是騷擾一下小鎮小村,無法對府城造成傷害。
可誰能想到,這支小部隊會與一支義軍會合,而這支義軍又是土生土長的坐地戶?
這還不算太危險,最關鍵的是,這支義軍的首領,那個十五六歲的少年,居然是夏允彝的兒子夏完淳。
夏允彝萬歷四十六年舉人,崇禎十年進士,與同郡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妥妥地幾社創始人和領袖之一啊。
他著有《私制策》、《幸存錄》等,因幾社之故,與陳子龍齊名,世稱“陳夏”。
清軍下江南,夏允彝逼迫剛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之后拉入義軍,父子倆并齊心抗清。
夏允彝聯絡他的學生、江南副總兵吳志葵,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后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
可惜,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夏允彝心灰意冷之下,決定要自殺殉國。
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
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于蒙羞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