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走王得仁,便是應對之策。
而有池二憨在,王得仁更做不了小動作。
這就是吳爭的心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
紹興府東門,就是上虞方向,張國維和王得仁就是從那方向來的。
在紹興和道墟之間,有個小鎮叫皋埠。
這地名的來歷就無從可查了,但它也是從驛站慢慢發展成小鎮的。
人口不多,地形也簡單,除了連綿數里的房屋之外,沒有什么令人記憶深刻的特征。
當金聲桓的騎兵穿過小鎮時,明軍騎兵就等在那。
對,就這么堂皇勒馬等在那。
一千多騎兵,是池二憨從平崗山帶來的。
此時,由宋安率領,平靜地凝視著來者。
他們的目的不是殲滅,或者阻擊,而是逼降。
當然,如果這支小騎兵隊有膽敢于一戰,那么絕對不會讓他們看到太陽出山。
這是吳爭的交待,宋安肯定執行不誤。
隱藏、偷襲沒有必要,就是這種坦蕩,讓金聲桓的六百騎兵放下的武器。
沒有絲毫懸念,三倍于敵,以逸待勞。
想頑抗嗎,請便。
想突圍嗎,不許。
唯一體面地生存之路,就是投降。
……。
出乎吳爭、張國維所料,北面瀝海戰局突然發生了變化。
并向著壞的方向發展。
誰也不曾預料到,已經“潰退”的清軍總兵柯永盛會率部突然出現在瀝海。
吳爭他們猜不到,厲中海,魯之域包括陳勝,就更意想不到了。
瀝海的戰局本來就是力量平衡的對峙之局。
連兵力都差不多,可一旦有外力加入,那戰局平衡自然被打破。
事實上,柯永盛所率四千多人,那是清軍精銳。
能將周大虎部幾乎打殘的軍隊,怎么可能不是精銳呢?
柯永盛一到瀝海,就率軍直接從明軍與清軍的交合部橫向切入,并由此向明軍順勢發動了突擊。
明軍猝不及防之下,紛紛潰退。
若不是在瀝海城中的陳勝迅速調兵接應,穩住了明軍陣腳,那今日紹興府的局勢就得重新改寫。
厲如海、魯之域部經過兩日奮戰,突出十里地的成果,頓時化為烏有。
戰場局面再次回到戰前狀態。
瀝海城被清軍三面合圍,二萬明軍只能困守于城,一時無力進取。
而柯永盛的戰場官職最高,順理成章地接替了清軍的指揮權。
瀝海城中的陳勝,眼見清軍實力大增,一時無法想出有效的破解手段,眼見戰局陷入僵持,只能派人經水路送信給吳爭,稟報瀝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