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以近半折損的代價,越過柵欄的騎兵,面對的是清軍的如林長槍。
這個時候的戰損比例,已經扭轉。
依舊保持著速度的騎兵,哪怕是死,也能拉上幾個墊背的。
就算騎士就扎穿,戰馬依舊還在奔馳,無數的清兵被撞飛。
如果從天上看下去,騎兵經過的地方,就是一條條深色的通道,如同被犁過一般。
此時,步兵開始接近。
被騎兵撞出一條條縫隙的清軍開始合攏,他們不再去理會已經突入腹心的騎兵,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威脅來自于騎兵身后的步兵。
這是一場決戰,雖然雙方參戰人數并不多。
但不死不休。
戰后打掃戰場時,吳爭發現一度以為陣亡的錢肅典,正仰躺在地上,望著天空。
吳爭問道:“后悔了?”
錢肅典答道:“嗯。我后悔為什么不在第一時間死去。”
說完這句話時,兩行淚水從他的眼角劃落。
騎兵營,幸存者二十七人。
吳爭從紹興府北伐,騎兵營最盛時達到五千之眾。
此戰之后,幾乎盡沒。
……。
勝利的天平擺動,許多時候,皆起因于一朵微弱的浪花。
面對著紹興城,一名不起眼的屠夫,造成的一個小小意外。
吳爭、陳勝乃至宋安有了各自不同的解讀。
解讀都與實際不合,但他們都讀出了相同的一點,那就是抓住機會。
三個方向,選擇了相同的反應,那就是把小意外變成大意外。
撕裂它,直到變成足以置清軍于死地的大傷疤。
于是,勝利的天平開始擺動,它選擇倒向吳爭這邊。
多鐸沒有慌亂。
勝敗乃兵家常事。
經歷過無數戰場的將帥,絕不會因一時得失而慌亂。
也絕不會因失敗而慌亂。
但多鐸很憤怒,憤怒于老天不幫他。
這種失敗,不是來自于指揮失誤,也不是來自于士兵不夠勇猛,而是上天不幫他。
天意如此,非戰之罪!灰心的將領都會這么感嘆。
但多鐸此時沒有感嘆,有的,只是憤怒!
平崗山外清軍的潰敗,讓多鐸無法繼續在上虞立足。
瀝海明軍的主動出擊,更是讓多鐸無法再從瀝海調兵。
他只能選擇退,否則,就成了甕中之鱉。
可問題是,瓜瀝還有清軍,多鐸舍不得這支人馬。
他需要半天時間,撤回這支人馬和已經出發增援紹興城的那二千人。
多鐸在此時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雖然是個低級錯誤,但基本上,十有七八的將帥都會犯。
這十中二三不會犯的將帥,就是那種一失敗,或者還沒有看見敵人就聞風而逃,不顧士兵生死的混帳。
多鐸決定冒險多留上虞半日,接應瓜瀝清軍和增援的清軍。
其實這個決定也不能說完全錯誤,因為紹興城雖然被義軍攻下,但義軍也打殘了,紹興城內已無可阻擊清軍的軍隊。
瓜瀝清軍和增援的清軍合計起來,該有四千之眾,就算明軍阻擊,怕也無濟于事。
如果與這四千人合兵一處,多鐸自信還可以扭轉已經顯露頭角的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