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夠瘋狂!
……。
而與此同時,龍潭方向的王之仁水師,已經陷入了危局。
王之仁的水師,兵力缺員倒不多,但戰船就缺得多了,不及盛時四成。
之前應天府保衛戰時,水師傷亡過半,戰船亦是如此。
朝廷補充了兵員,但因為沒錢,戰船補充得極少。
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炮彈。
這時的炮彈是火藥包加上鉛彈、鐵彈。
火藥倒不缺,缺的是鉛彈和鐵彈。
這個時代,但凡金屬的制品都貴,鐵甚至用來鑄鐵錢,以彌補流通銅錢的不足。
可想而知,炮口射出去的都是銀子啊。
好在王之仁也是從崇禎朝困難期走來的老將,他下令讓石匠鑿出大小相似的石彈,以供炮擊所用。
但這就引起炮彈的射程和精度急劇下降。
戰爭突然暴發。
王之仁水師倉促應戰,這也難怪,連吳爭都被蒙在鼓里,直到戰前才發現不對勁。
義興朝上下,也都以為清軍主攻的方向是靖江。
王之仁又怎能有清軍大規模來襲的心理準備呢?
可問題是,就算王之仁水師滿編,恐怕也抵擋不了如此大規模清軍的突擊。
從江浦至儀真,江面上三千多艘船齊發,多爾袞的戰術簡單、粗暴,但也非常有效。
恐怕任由王之仁水師用戰艦上為數不多的火炮瞄準射擊,也無法阻擋這么多的船同時進發。
以量勝質,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勝。
這其實也是熱兵器淘汰冷兵器的主要原因。
因為相對于一個需要訓練三、五年的控弦之士,火槍兵太便宜了,有個手指頭、扣得動扳機就行。
王之仁一面派人急報朝廷,一面親率水師迎敵。
王一林勸說王之仁,“叔為主帥,侄兒愿代叔上陣,以為先鋒,率水師迎敵。”
但遭王之仁一口拒絕,“兩年前為叔就該死在江上,能多活了這兩年,賺了。”
然而,倉促出戰,軍隊指揮無法如臂使指,戰船和軍隊基本上是散著出去的。
如同一條彎曲的長蛇般,打得就是添油戰術。
還未到江心,明軍水師迅速被無數駛來的敵船包圍。
這仗打得非常艱難。
往往是三、四條,甚至五、六條敵船圍攻一艘水師戰船。
這就如同一頭大象,被五、六頭狼圍著,根本無法發揮出該有的戰力。
以至于許多戰船,甚至未發一炮,就被敵船掛鉤登船。
直接進入了肉搏戰。
可肉搏戰,水師將士又怎么是清軍主力的對手呢?
當王之仁看到連自己的旗艦都被蜂涌而來的清兵爬上船舷時,他仰天悲呼,“有心殺賊,奈何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回頭對身邊不遠處的王一林大喝道:“一林,快走……回去報信,江防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