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已經成年,鄭家的海盜生涯及其父親鄭芝龍的作為,影響了他的心性。
鄭芝龍不是個有大格局的人,做海盜是個“偉大”的職業,無本萬利。
可在明朝水師數次圍剿而不得的時候,鄭芝龍接受了招安,成為了明臣。
從這就可以看出,鄭芝龍其實想要的,真得不多。
而明亡之后,鄭芝龍主動擁立隆武。
為得并不是有一日北伐,可以想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問題是,鄭芝龍格局太小,他是想學曹操,可沒曹操的本事和胸襟啊。
任人唯親、大權獨攬,這樣的權臣倒是有三分象曹操。
可鄭芝龍貪得無厭、睚眥必報,這就和曹操完全是兩回事了。
曹操的胸襟可容天下,絕非鄭芝龍可比擬的。
而且時局也不一樣,曹操那時挾天子時,是諸侯爭霸,是內患而非外敵,所以,不管攻打誰,都沒有法理上的缺失。
可鄭芝龍那時不同,北有外敵南下,無論是明軍、先前造反的民軍,還是舉旗抗清的義軍,都不乏法理上的大義。
加上浙東有魯監國,西南永歷登基。
三個方向,各有各的追隨者,鄭芝龍想挾隆武令諸侯,能令得動嗎?
譬如大西、大順軍殘部,他們鳥鄭芝龍嗎?
譬如魯監國,稱隆武為皇叔父,只認親戚,根本就不承認隆武的地位,連皇帝都不認,那鄭芝龍算個球啊?
所以,鄭芝龍是東施效顰,三不象。
之后,鄭芝龍坐擁數十萬大軍,加上幾乎在當時無敵于東亞的水師。
可在清軍南下進入閩粵時,竟幾乎沒有絲毫抵抗,直接就降了。
導致隆武朝如同風卷殘葉般滅亡。
這使得整個閩粵的明軍,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于是出現了今日是明軍,明日成了清軍,過幾日又反正了,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這樣的家族,能有鄭成功這樣,出淤泥而不染的,已經著實不錯了。
但這種家族對鄭成功心性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譬如,隆武亡后,鄭成功自恃身價,不承認永歷地位整整兩年多時間。
非得永歷派欽使冊封異姓王爵(延平郡王)之后,就立即改旗易幟,遵奉永歷了,這吃相太難看,簡直就是待價而沽啊。
其實,這一點上,并不能說鄭成功錯了,人為不己,天誅地滅。
想得到名份,其實沒有什么,可覺得令人難堪的。
但既然已經不遵奉永歷,那就一竿子硬到底,哪怕自封個閩王抗清,也在大義之內,這天下本就四分五裂了嘛。
可朝三暮四,這樣的行徑,確實令人詬病。
接受冊封之后,手下三十萬大軍,卻毫無建樹。
非得在張煌言使用“非常規”手段逼迫之后才進行北伐(歷史上當時魯監國流亡海上,后去投鄭成功,不想鄭成功不接納,給了塊地方讓朱以海安身,張煌言時任魯監國的兵部尚書,手中沒錢無兵,靠碰上化緣,在民間召集起一萬多人,執意北伐,向手下三十萬大軍的鄭成功請求支援,被鄭成功一口拒絕,張煌言無奈之下,在民間到處散播鄭成功消極怠戰的傳言,最后在永歷帝明旨下,鄭成功才啟動了第三次北伐,結果在應天府外,靜坐了一個月,生生錯失攻城良機,葬送了十多萬大軍)。
之前吳爭,為何婉言拒絕鄭成功聯合收復福建的提議?
原因就在于此處!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