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交戰時間太短,短到稱它為海戰,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鄭成功排兵布陣,以一支偏師(十二艘主力艦,三十六艘中型炮船),向東迂回,準備插入吳爭背后。
自己率主力,呈一字排開,二百多條戰船,中型炮船在前排了兩行,主力艦在后,整整三行,東西向延綿二十多里,慢慢朝北進逼。
這種陣式,就是實力的對抗,沒有任何陰謀詭計可施展。
鄭成功一則是忌憚,二則是自恃實力。
既然可以碾壓,為何還要兜圈?
……。
北面的吳爭,在得知鄭成功派出偏師東向之后,隨即下令。
令王朝先率舟山水師一部,阻擊這支敵艦隊。
然后以同樣的一字陣型排開,吳淞水師及舟山水師剩余戰船,就排了二行,中型炮船在前,主力艦在后。
并且巍然不動,只是轉成橫向,以船舷對著南面,靜候鄭成功率戰船到來。
在與張名振、王一林對四天前的海戰復盤之后,吳爭還詢問了鄭彩及那些主力艦的將領,對鄭家水師的作戰戰術有了了解。
所以,吳爭很篤定,鄭成功看似來勢洶洶,但結果還會象之前海戰一樣。
因為,鄭成功水師的艦炮,同樣沒有換裝新式火炮。
如果只有吳淞水師,面對著鄭成功傾囊而來,吳爭或許早就下令撤退了。
有道是雙拳難敵四手,寡不敵眾之下,就會重演王一林十一艘戰船被鄭彩一聲令下圍場毆的場景。
可現在不一樣,吳淞水師有大小一百多條戰船,加上一半的舟山水師,戰艦數超過二百之數。
以二百多對三百多,聽起來還是不及,但兩支水師的火炮射程,卻幾乎是鄭成功的兩倍。
主力艦舷炮最遠射程可達十六里。
中型炮船的射程,也在十二里以上。
可鄭家水師的火炮最遠,只能打八里,而且還不多,大多是六里的射程。
這就使得,鄭成功如果采取鄭彩的戰術,不惜代價地沖過來,那么,這八里的距離,足夠吳爭這邊齊射三輪以上。
這種船船相連的密集齊射,三輪之后,鄭成功到時還能有多少還手之力,恐怕只有天知道。
吳爭也不知道,除了聽張名振、王一林描述之外,這是他第一次親自指揮這場大型海戰。
然而,天不從人愿。
這場海戰,終究沒有大打開來。
因為當鄭成功水師接近到十七、八海里時,吳爭這邊二百多艘戰船中,五十多艘主力艦進行了一輪試射。
炮擊前試射是為了校正諸元,是齊射前的常規動作。
一般根據戰斗的烈度及規模,會選擇間隔一門至幾門炮,間隔一艘至幾艘船,進行試射。
然后從炮彈的落點,對炮口的仰角進行調整。
但正是因為此戰規模大,各艦船為了更精準些,以最大的密集度,也就是間隔一門炮,間隔一艘船進行試射。
每艘主力艦單側三十二門舷炮,分為上下二層。
也就是說,二十多艘船,以每船十六門炮進行試射。
說是試射,可其規模是壯觀的,等于是三、四百門火炮的齊聲怒吼。
問題就出在這輪試射上。
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鄭家水師陣線太過密集,試射的炮彈落點,不僅形成了一次跨射,還直接命中了三條在前列的中型戰船。
命中也就罷了,炮彈的爆炸,生生使這二條戰船在爆炸后,燃起熊熊大火。
這下,在后面指揮的鄭成功,震驚了。
試射都有這種精準度,那一旦齊射,會是怎樣恐怖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