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議,其實是吳爭率先提出的,因為吳爭清楚,真要攻上北岸,反擊的成功率幾乎為零。
這不是反攻,而是自殺。
絕對不能登陸北岸,彈藥告罄的二衛,不是八旗軍的對手,更何況敵人兵力占據優勢,那就與敵人在水面上決戰。
發起反擊,和是否真登陸北岸,其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說到底,這只是一種姿態,打痛敵人,打怕敵人,從而起到震懾敵人,不敢再猖狂地渡河進攻,只有這樣,才能拖到援軍到來,這才是吳爭發動反擊真正的目的。
所以,吳爭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這個在水面上與敵打一場的打算。
因為八旗軍幾乎個個不識水性,真要落水,那就等于一個秤砣,沉入河底時,怕是不會冒出幾個泡。
可二衛將士不一樣,想要在三萬人中找出一個不會水的,那還真的難。
哪怕雙方所乘船只對撞,那也是我軍占了便宜。
所以,當吳爭正式將這個作戰方案提出時,眾將領紛紛贊同,至于激烈的“辯論”,那是在完善細節。
最后決定,在敵人明日第一波兵力登陸,渡船回去接第二波人時,正式發動反擊。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敵人一見我軍渡河反擊,就固守北岸陣地,以逸待勞。
當敵人渡船運送第二波兵力駛至江心甚至過江心時,與我軍的渡船遭遇,這時敵人進不得退不得,一旦發生混戰,北岸敵人不得不救,他們只能派出更多的援兵。
如此一來,戰場就無形之中轉換到了水面上,而這,是南人與生俱來的強項,足以抵扣彈藥的拘緊,說不好聽點,只要將敵人拖下水,那就任由自己宰割了。
……。
沛縣,多爾袞的臨時行轅。
多爾袞的臉色極差,他確實已經得知吳爭在淮安城的消息,雖然得知的時間也不長。
但這個消息,讓多爾袞非常意外,可以說,著實亂了他的部署。
當然,這也同樣使得多爾袞對二衛拼死堅守淮安半個月的原因,釋了心中的疑惑。
自古以來,要攻一個君王或者主帥駐守的城池,這難度非常高,高到需要大量的消耗人命,甚至數倍于守軍的傷亡。
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時間,遠超攻尋常城池所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