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常規般地,這三、四千清軍登陸,開始向仿佛有著無數北伐軍士兵的,想象中的陣地瘋狂地射擊著,似乎是為了常人無法理解的榮譽。
也是,從入關以來,八旗軍一直駐守京城,五年間,哪打過仗?
老兵是有,但數量少了,倒不是說,新補充的兵員已經褪化到史上清末的那般廢物了,而是這些新兵,有著無以倫比的傲氣。
數千人的泱泱華夏,除了黃金家族,也就是他們入主了。
這對于自認高漢人一等的滿人而言,似乎勝利是應該的,而這次,四天進攻,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這讓他們內心承受不了。
所以,一上岸就射空半壺箭矢,這大概是在宣告,漢人們,有本事來比箭!
可岸上沒有一絲動靜。
這讓這些清兵大聲怪叫起來,似乎在慶祝一種失而復得的勝利。
他們甚至不掩藏,事實上,之前四天的十多次進攻中,他們從沒有刻意掩藏過,這是一種讓北伐軍將士難以理解的狂妄和自大,當然,或許在他們的立場是,自信?
清軍的船隊開始返回,它們需要去接下一批軍隊,以保證攻擊的連貫性。
當渡船漸漸駛回江心時,北伐軍動了。
這是一次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反攻。
聲勢之大,沖鋒之堅決,異于往常。
將士們都清楚,這次岸邊阻擊,不僅僅是阻擊,而后續反擊戰的序曲。
心中有了底,行動才會堅決,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明白,這仗之后,很多人不能回到南岸了,或許隨黃河匯入大海,或許與敵人一起沉入河底,亦或者……真的登陸北岸。
一想到登陸黃河北岸,讓將士們心中的熱血在燃燒,自己將成為北伐軍第一個登陸北岸的人!
何其榮耀?
何其風光!
尖哨聲、號角聲、戰鼓聲,瞬間響徹于十多里的沿江岸上。
二萬六千多人,同時向僅一里之遙的江邊,發起了沖鋒。
還用得著打嗎?
確實不用,六、七倍于敵,這種懸殊的比例,一里多的距離,恐怕是孫武在世,也束手無策,況且韃子估計不知道孫武為何人,自然孫爺爺也不會去為他們籌謀劃策。
反抗是有的,韃子很少投降。
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一是韃子確實有著很強的優越感,他們認為自己才是勇士,而南人象個婆娘,哪有勇士向婦人投降的道理?二是北伐軍很少留俘虜,面目有異,一眼就可認出,于是手起刀落。除非吳爭發話,要一些免費勞動力,否則,不養一個廢物。三是韃子心里其實也清楚,雙方之間的實力對比懸殊,北伐再強大,數量也有限,沒有強者向弱者投降的。
所以,這支清軍還有抵抗,手忙腳亂地抵抗。
這種時候,就算再箭術精湛的射手,恐怕也難以瞄準,況且,北伐軍的沖鋒是小“之”字形的,這得益于吳爭的“敦敦教誨”和“精心指導”。
這就造成了,一里多距離,眨眼的功夫,雙方無限接近,一旦接近,韃子就難以繼續射箭,他們忙不迭地棄弓拔刀,于是,他們敗了……敗得一塌糊涂。
道理很簡單,一分長一分強,一分短一分險,這道理漢人孩子都明白,可韃子不明白,他們用的依舊是天荒地老的彎刀,二尺四寸,而北伐軍則是上了刺刀的火槍,四尺六寸!
當六、七柄刺刀捅向一個韃子的時候,就算他是苗人鳳再世,怕照樣會被捅出十幾個通透窟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