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您說過,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收復清河,西懾宿遷,東震安東,進可攻退可守,更可為第一軍援軍到來之后的北伐,搭上一塊跳板……機不可失啊!”
許多時候,改變戰局的往往來自于一瞬間的沖動。
事實上,沒有一場大捷,來自于戰前的謀劃。
戰爭的推進,都是在一場場戰斗中,漸漸集腋成裘的。
說戰爭還未開始,就決勝于廟堂之上,那是神話,不足為信。
真正的戰爭,往往在于積累每一場戰斗。
吳爭動心了,跨越黃河的意義,不下于五年前越過錢塘江,更不下于三年前越過長江。
飲馬黃河,北伐真正的大門就打開了。
吳爭能不被誘惑嗎?
當然不能!
蔣全義說得對,收復清河,進可攻退可守,就算敵人援軍蜂涌而至,大不了,渡河返回淮安,這樣至少對清廷是個震懾,同時也為淮安城的防御拓展了空間。
看著吳爭意動的神色,不同于其它將領,宋安,落下了實錘。
“少爺……清軍可能真的在撤退。”
這話讓正猶豫如何說服眾將領反擊的吳爭,心中大為暢快,果然是發小,自己還沒表態,就領會自己的意思了,簡直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敢情,吳爭還認為,宋安說這句話,是捧哏、助推呢。
“哦……你倒是說說,清軍在北岸尚有足夠的兵力,為何要撤?”
宋安一指江面上漂浮的尸體,平靜地說道,“整整一天,敵人以飛蛾撲火之勢,救援第二波來犯的敵人,以至于越陷越多,最后北岸不戰而潰。”
吳爭訝然道:“你的意思是,多爾袞已經服輸,自認戰敗?”
“不。”宋安搖搖頭道,“如果是多爾袞在指揮,他當會斷臂求生,當第二波清軍被我軍困于江面上時,他必定很清楚,在水面上對抗,清軍是吃大虧的,絕不會繼續派兵增援……所以,我斷定,對方不是多爾袞在指揮,而是另有其人……甚至,可能是漢人,對,一定是漢人,只有漢臣,才會更擔心因八旗軍傷亡過多,而被清廷懲治……所以,就算明知不該救也必須救……對,肯定是這樣!”
不得不說,宋安有著異常敏銳的洞察力,片言只語,已經將事實猜了個**不離十,如果此戰不是太過突然,長林衛來不及反應過來,象這種情報,經宋安的能力,原本不該到此時還不知曉。
宋安的分析,引來了眾將的紛紛認同。
吳爭心中大慰,至此,收復清河、發動追擊的大門已經敞開。
渡河之戰,隨即開啟。
前令撤回,新令傳達,“趁它病,要它命!”
申時初,在吳爭的親率下,北伐軍二衛渡河,向北岸發起進攻。
宋安被留在淮安,因為,只有他,才能讓吳爭真正放心、無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