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揚州府停戰談判時,那次與多爾袞的較量之后。
吳爭一直在思考著,怎樣才能最大發揮火槍兵的優勢,以便在不利之時,也能正面對抗韃子鐵騎。
還別說,想得多了,有成效的好點子沒有,歪點子卻想出不少。
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對二衛將士進行一次實戰訓練,這才是吳爭真正的用意,事實上,防線之后的河邊,早已收集了不下百條渡船,哪有屁“背水一戰”的可能性?
在吳爭看來,就算身險絕境,也絕不學霸王的悲壯,這才是他的性格。
伴隨著炒豆般連續的槍響,不可一世的鐵騎,竟不斷有落馬者,數量雖然不多,但足以震撼人心。
刀槍不如的鐵騎,竟一輪齊射就落馬十幾個,這已經占了此次佯攻鐵騎的兩成。
這一幕讓敵人有些驚慌了。
難道是北伐軍有秘密武器?
當然不是!
其實吳爭這次戰術的奧妙,就在防線的壕溝上。
將士們在挖壕溝時,將大量挖出的土石堆砌在壕溝向敵人的那一側,挖出多少,就堆砌多少,然后在堆砌的土方上,留出一尺寬的射擊垛口,就象城墻上的城垛一般。
這樣,就形成了上中下三階。
士兵們分成三個批次,壕溝中的站立、壕溝與土方之間的半跪、土方上的趴著射擊,但形成的射擊面,幾乎是在同一個高度。
也就是說,幾乎將三個射擊體位,壓縮到了一個半射擊體位,這就間接造成了兩倍的射擊密集度。
當然,子彈的密集度,一樣無法對鐵騎進行有效的殺傷。
但,子彈的密集度可以對戰馬進行有效殺傷,準確地說,是對戰馬的腿朝廷射擊。
這也是為什么將士要在五十步之內,才冒著敵人密集的箭矢進行阻擊的原因。
五十步外的箭矢,可以射穿二分厚的實木板,但射不穿數尺后的土方。
哪怕是揚射的長弓,也無法射中靠壕溝、土方的北伐軍將士。
但鐵騎的馬腿,是無法遮護的,這也是南宋軍隊抗擊北族騎兵時,鐮鉤槍、地趟刀作用的變異。
火槍至少免去了讓士兵主動投身于戰馬馬蹄之下的兇險。
鐵騎的速度比較慢,遠不及游騎,第二輪槍響之后,又有不下十個鐵騎落馬,于是,剩下的敵騎,堪堪在土方之前二十步左右,向左右畫出一道圓弧,撤退了。
鐵騎后面的弓弩手,失去了鐵騎的保護,也忙不迭地撤退。
但戰斗并未結束,進入了下半場。
原本護住鐵騎左右兩翼的游騎,這里進入到了有效作戰區域。
相較于鐵蹄的緩慢、沉重,游騎可以躍過壕溝,也就是說,壕溝對輕騎起不到什么作用。
鐵騎撤退之際,北伐軍士兵迅速縮回壕溝、土方,開始裝填,任憑著兩路游騎輕易越過壕溝,突破第一道防線。
等敵騎越過之后,北伐軍將士迅速轉向,從敵騎背后進行射擊。
騎兵的輕微缺陷,在這個時候被無限地放大了。
是人都知道,再厲害的騎兵,在急速沖刺之時,也無法迅速調轉方向回身,特別是成群的騎兵,只能向左右劃出一道圓弧調整方向,亦或者慢慢降速來調整方向,否則,必相互撞擊、不戰自潰了。
但往往野戰中,被騎兵進攻的防守方,沒有機會去抓住這個缺陷,被騎兵的沖撞勢能,無形中掩蓋了。
但吳爭有備而戰,刻意地抓住了這個缺陷,再利用土方、壕溝來放大這個缺陷。
于是,這二百輕騎,這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第一、第二兩道防線,三輪齊射之后,兩道防線之間,再沒有一個還在馬背上的敵人。
被全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