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多爾袞那張形如枯木的臉,吳爭心中有些感慨,這要是再多給他兩年陽壽,自己還真不知道怎么辦了,這人不死,吳爭心里就象是壓了塊巨石一般。
吳爭一直在等著這一天,他知道多爾袞必死。
所以,從一開始,吳爭就沒有去設想,多爾袞會在這個時候,親自南下,給自己挖這么大一個坑。
而多爾袞突然撤兵,讓吳爭意識到了這點。
于是,吳爭幾乎馬不停蹄地趕往徐州,生怕多爾袞北逃。
可事實,再次出乎了吳爭的意料,多爾袞沒逃,而是靜靜地等著自己的到來。
這讓吳爭有種莫名的失落感。
這世上再沒有比料事不中,更讓人有挫敗感的了。
清廷之中,能真正對吳爭產生心理壓力、并為之忌憚的不多,多鐸、博洛、多爾袞三人而已。
這三人與降清的明臣不同,他們是實打實從戰場上拼殺出來,與文人耍陰謀詭計不同,這三人更擅長的是,以正合,這不由得吳爭不忌憚,事實上,是十分忌憚。
好在這五年沒白過,多鐸被自己梟首在紹興府,博洛此時還在杭州府監牢里待著,據說須發已經長到,再也分不清頭發和胡子,當然,吳爭絕無給博洛派個剪發的過去,事實上,吳爭更希望博洛再慘一些。
不殺博洛,是因為吳爭欠一個女人,雖然這愧欠,準確地說與吳爭沒有太大關系,但占用了這具皮囊,不得承擔起原主的責任嗎?
三人之中,多鐸死得最早,殺他吳爭并無一絲猶豫,多鐸手上沾了太多漢人的血了,博洛也一樣,五十步與百步之別罷了。
可后者,多爾袞似乎更有些不同,說起來所有屠戮漢人的惡行幾乎多爾袞都脫不了干系,但事實是,多爾袞手中還真沒有沾太多漢人的血。
這不是吳爭想為多爾袞開脫,而是事實。
進關之前,多爾袞所殺的,以滿人、蒙古人、及北方漢人居多,而北方漢人,理論上來說,并非明人。
進關之后,多爾袞想殺人,已經不需要親自動手了,反而,是他為崇禎發喪,為得是安撫明臣、明人。
所以,吳爭愿意來見他,并給他一個上位者的體面。
“兩年多沒見了。”
“兩年另九個月。”
“你記得很清楚。”
“不敢或忘。”
“你贏了。”多爾袞輕輕地嘆息一聲,帶著一絲原本想掩飾,但已經不太在意的遺憾情緒說道。
吳爭停頓了一下,回道:“你沒輸。”
多爾袞同樣愣了一下,“呵”地一聲,似乎是想笑,“此時本王的生死,就在你一念之間……為何說本王沒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