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十幾個文武在那爭吵不休,這讓坐在主位上,身著孝服的多爾博直發愁。
雖然年少,但已經見識太多世故的多爾博,此時他的雙眼只盯著剛林、祁充格二人。
因為這二人,相當于阿瑪為他指定的“顧命大臣”了。
當然,“顧命大臣”還有一人,自然是遠在鹽城方向的沈致遠了,那也是多爾博的親姐夫。
可如今沈致遠遠在近千里外,恐怕想依靠在難。
多爾博只能寄希望于剛林、祁充格二人,因為這二人,還是他的“授業恩師”。
說來也怪,滿人是真瞧不起漢人,可偏偏上位者都崇尚給自己或者子孫找個漢文人當先生,可惜多爾袞“天不假年”,也因為多爾博實在年齡太小,否則,估計也會替多爾博找個漢人老師。
然而,就因為這,多爾袞似乎是失算了。
有道是忠誠不容褻瀆。
人心這東西,要么一如既往地保持忠誠,可一旦有了異心,就算被壓制,一樣會慢慢長草。
多爾袞確實待下不薄,這也是剛林、祁充格始終忠誠于多爾袞的原因之一。
可問題是多爾袞死了,接任者多爾博卻不滿十歲,朝堂之上已經有了個六歲登基的福臨,實在沒必要再搞個娃娃主子了。
況且家人都是京城,思來想去,剛林、祁充格終究決定,與朝廷暗中保持溝通,為將來不時之需留下一條后路。
清廷確確實實不想打了,政治永遠是服務于利益,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沒變過。
先不說“三順王”加上吳三桂帶走了幾乎是清廷一半的軍力,就說多爾袞此次,又帶走了剩下一半中的一半,海州被占、徐州失守、北伐軍援軍北上、義興朝宣布國戰并六、七萬大軍渡江威脅鳳陽府等等,這些著實令清廷手忙腳亂。
當然問題不在這,真正迫使清廷無意決戰的,偏偏是北方那些商人,尤其是晉商。
雖說這些商人都是“下等人”,可清廷此時財政一樣局促,須得仰仗這些“下等人”,就象多爾袞下令封鎖大運河,就引發了北方商人的鬧事請愿。
這些商人雖然地位“卑微”,可在朝堂中卻有著他們無數的代言人,這世道中,人可以背叛大明,也可以背叛滿清,可絕對不會背叛利益、背叛銀子不是?
其實清廷入主順天府之后,基本繼承了大明的那一套,特別是體制,甚至連官制都開始向大明的官制改變,譬如各部及以下衙門,再譬如軍制,那些拗口的軍職名稱,也漸漸向大明軍職過渡,象總兵、守備等等,從這一點上來看,清廷不象是大明的終結者,倒象是大明的繼承者了。
而大明朝最“骯臟”的貪腐、官商勾結,也被完美地繼承下來。
國庫空虛之際,連布木布泰都不得不將自己的首飾、私房錢捐出來,可她心里很清楚,她的體己錢只要出宮,至少有一半是落入了那些“正義凜然”的大臣口袋里。
能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