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說明一個問題,不是真打不過,而是不想打。
除了衛所兵戰力低下這個顯而易見的原因之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不想打。
真被逼急了,也是出工不出力。
加上倭寇怕也是窮瘋了、餓急了,沒啥顧忌,才敢如此搏命,都道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倭寇身處異國腹地,心中想得最多的,怕是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而明軍避而遠之、出工不出力,這就造成了倭寇一舉刀,明軍就潰逃,那就算有百萬兵,也無濟于事啊。
而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養寇自重!
沿途諸衛所千戶、百戶們都清楚,就這數十倭寇能成啥事?
幾千、幾萬的反民都被鎮壓了,就這數十個矮蘿卜,分分鐘就能滅了他們。
而關鍵在于,只有將倭寇放進大明腹地,才能讓那些肉食者們、清流們震驚,才會迫切地需要用到軍隊,想起這些被盤剝到已經無法生存的衛所兵們。
事實也是如此,在這場可笑的數千里追逐戰后,朝廷撥款了。
也就有了后面俞大猷與戚繼光江南抗俄。
所以,到了陳錦這樣的位置,要不懂點政治,那就是“自甘墮落”了。
后世有句“明言”,如果當了團長,還不明白站隊的重要性,那基本上晉升就到頭了。
陳錦顯然是琢磨出其中的道道了,他一個漢人要在滿族將領云集的多爾博麾下出頭,那就只能標新立異,而出城迎戰,就是他覺得投入最小報酬最大的方法。
北伐軍兵力并不占優,優勢在于火器,清軍的優勢就在于背靠城墻,情況緊急可以隨時撤入城中,有一支輕騎,可以隨時突擊、殿后,可謂安如泰山。
在陳錦看來,就算北伐軍火器再犀利,自己轉身入城,是來得及的,畢竟北伐軍需要奔跑,哪趕得上自己腳底抹油溜得快?
為何只有四千人出城迎戰?
那是因為城墻上還有一千多弓弩手,這種上下交叉的箭矢,又豈是不著鎧甲的北伐軍能消受得了的?
當然,這是陳錦自認為如此,他很有信心。
……。
“怎么打?”
城外吳爭指著城門處立陣的清軍,斜了魯之域一眼,問道。
魯之域裝傻搖搖頭,心道你一王爺、大將軍親領,還問我干嘛。
吳爭見魯之域不理這茬,哂然道:“那成,就你領三千人,攻城吧!”
魯之域一聽,急了。
能不急嗎?
這不開玩笑嗎?
輕飄飄一句“攻城吧”,得有多少士兵枉死在城下?要知道,北伐軍士兵是不著甲的啊。
“那……王爺,您不是派宋安去公干了嗎?”魯之域訕笑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