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吳爭說的沒錯。
大明的關寧鐵騎有過輝煌的一幕。
它由孫承宗組建,歸于袁崇煥領導,其最后一任領導人,自然就是那個“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大漢奸吳三桂了。
但事實上,此中有一謬誤,關寧鐵騎其實沾了前身遼東鐵騎的光。
許多耳熟能詳的戰績,其實是遼東鐵騎打的,并非是關寧鐵騎。
譬如萬歷年間,李成梁和李如松父子領導的六千遼東鐵騎打出國門,碧蹄館之戰中橫掃四萬多倭軍,打出了軍威、國威,讓倭軍十數年緩不過勁來。
而關寧鐵騎,事實上是繼承了遼東鐵騎的一部分人馬。
為何會改編呢,那得歸罪于朱棣的不肖子孫朱祁鎮,他丟在了土木堡之后,終明一朝也再未能恢復當初“京師三大營”榮光。
朱棣組建的這京師三大營,也就是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乃當時天下最精銳的野戰部隊,說它是精銳中的精銳一點都不過分,足以橫掃天下。
神機營就是專業的火銃部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純火銃部隊。
三千營其實是蒙古鐵騎雇傭兵,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兵力不足,用原大寧衛的土地許諾給兀良哈三衛,也就是朵顏三衛,換成這支鐵騎。說起來,也是朱棣自己作死,自己種下的因,結出了難以下咽的果,這兀良哈三衛,就是滿蒙結盟進攻明朝的科爾沁部的前身。
而五軍營也是由明人組建的步、騎、火器各兵種聯合作戰部隊。
所以,吳爭所說關寧鐵騎的三眼火銃,雖然沒錯,但也不盡事實。
因為只有關寧鐵騎的前身遼東鐵騎,才全軍裝備了三眼火銃。
而關寧鐵騎,只是裝備了一些,大都是從關寧鐵騎那繼承來的,因為當時組建關寧鐵騎時,大明已經衰落,內憂外患之際,根本置辦不起昂貴的三眼火銃和置辦后勤。
關寧鐵騎只是一些關外流民組成,絕無法與當時遼東鐵騎相比,遼東鐵騎組建于大明最鼎盛時期,其兵員皆征募于民間良家子弟,單就從忠誠度、紀律性而言,就遠遠強于關寧鐵騎。
但關寧鐵騎也有不錯的戰績,譬如在寧錦之戰打哭了皇太極,沒錯,是真打哭了,無獨有偶,之后又在四城之戰第二次打哭了皇太極,所以,關寧鐵騎才被后世所認可,畢竟真正的精銳,須外御強敵,而非內戰。
另外有一點,吳爭顯然是錯了,關寧鐵騎此時還沒盡沒,殘部正由大漢奸吳三桂領著在攻打西北。而說起淵源,其實此時已經歸降吳爭的祖大弼所部騎兵,也有一部分與關寧鐵騎有關。
在崇禎以通敵的罪名拿袁崇煥下了大獄之后,順天府城外的關寧鐵騎被迫退往關外。
孫承宗以袁崇煥名義寫信給祖大壽,祖大壽這才帶著關寧鐵騎再次入關勤王。
同時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自己指揮,一部分歸了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隨馬科、周遇吉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而祖大弼是祖大壽的弟弟,一直在其麾下效力,此時率漢軍正藍旗南下淮安,所部騎兵中,有一部分就是原關寧鐵騎,只是數量不多,兵員大多是后來重新征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