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帥毛”投的月票。
陳永華搖搖頭,“王爺所言實屬……荒謬。”
過了,真過了。
雖說四周沒有別人,雖說鄭森視陳永華為知己、股肱,可這樣的指責,顯然是過了。
鄭森一聽,大怒,厲聲喝道:“陳永華,你放肆!”
然而陳永華卻直視鄭森,堅定地道:“王爺與晉王共屬永歷朝麾下,如今陛下旨意天下伐清,王爺率水師至戰場邊緣,卻不進入,見死不救之舉,實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必惹人言洶洶、物議紛紛,此戰之后,王爺將如何向天下人交待?平白給了吳爭報復的借口。”
“本王何須交待?”鄭森慍怒地喝斥道,“番人艦隊不是本王請來的,是吳爭自己惹的禍,救他是人情,不救是本份……本王不欠他的!”
“王爺確實不欠吳爭的,可王爺欠天下明人的。”陳永華竟針鋒相對,“閩粵之間,王爺就是反清復明唯一的旗幟,無數義士云集于王爺麾下,為得就是反清復明,若此次王爺見死不救,致使吳爭水師覆滅……會令這些人寒心哪。”
“那又如何?”鄭森近乎于咆哮起來,或許下一刻,他就要發作了。
陳永華面不改色地陳述道:“他們自然不能將王爺如何……可若吳爭亡了,反倒也沒事了,輿情不久就會消失,或者王爺打幾場勝仗,也可扭轉……可王爺應該很清楚,吳爭亡不了,番人艦隊想要的是報復和港口、商貿利益,并非占領,如此一來,最壞的結果就是吳爭三大水師覆滅,與番人簽訂恥辱的條約。但,他有北伐軍在手,陸上依舊是無敵。王爺……真到了那時,王爺如何……交待?又將如何自處?”
鄭森明顯一愣,他確實沒考慮過吳爭不亡的反制后果,他想了想道:“你的意思是,吳爭到時會責怪本王……不救?”
“順理成章。”陳永華輕輕嘆息道,“臣屬與吳爭有過一面之緣,他……絕非君子。”
君子,可欺,欺之以方,若無大義,便師出無名。
非君子,那才可怕!為達目的,可不擇手段。這,才是陳永華此話的言下之意。
鄭森沉默了。
北伐軍,到時就是懸在鄭軍頭上的一把刀。
吳爭是君子,還無妨,不救是應份,鄭軍沒有義務去增援。
非君子,那就難了,報復不需要理由,甚至不需要借口!
陳永華再嘆了口氣道:“據最新的消息,晉王兩蹶名王,斬殺尼堪、逼死孔有德,挾大勝之威,兵鋒已至湖廣境內,與北伐軍會師只是時間問題。王爺啊,到時東、西兩軍會合,我軍將被隔離于東南一隅,又將如何自處?難道王爺真有心,在不久之后與大西軍、北伐軍聯軍打一場決戰?”
鄭森面無表情,但他放在案上的手,不受控制地顫抖著,不知是憤怒還是恐懼,亦或者有別的原因。
“王爺,晉王之女已入杭州府,這是由陛下欽賜的雙方聯姻,雙王聯姻,雖份屬兩朝,可也被各反清勢力稱為一段佳話,如果王爺此時見死不救,得罪了吳爭,等于同時得罪了兩大勢力,此非智者所為啊。況且,王爺莫非認為,日后紛爭一起,晉王是因為同朝為官,站在王爺一邊,還是會因遵奉旨意、兒女姻親,站在吳爭一邊……請王爺三思!”
陳永華鄭重躬身一禮,然后向后退到一邊,意思是,我把該說的話,都說完了。
鄭森手抖得更厲害了,這還用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