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他錯過了最好的決勝機會,也是他唯一的機會。
事實上,如果阿卡蘇在發現鎮子方向敵人援兵之際,迅速下令騎兵突擊,那么這支號稱五、六千人的軍隊,很可能被三百多騎兵一擊而潰,那么,山上所剩的人,早晚也是阿卡蘇手中的獵物。
可惜,阿卡蘇沒有抓住這次機會,這,真怪不了他,要怪只能怪劉放這個行事悖逆的怪物。
阿卡蘇在短暫的猶豫,而劉放卻在心里算了筆帳。
他選擇了合算的買賣,讓山上一千多號人,為山下五、六千條命買單。
因為山下軍隊還未與敵接觸,只要這時山上人沖下去,山下人就會驚醒,就會撤退,就能保命。
可劉放是真不知道,這,是歪打正著啊。
山上的人突然沖下,山腰間的清兵就會被牽制。
山下五六千人以為大勝在際,自然是更加興奮。
甚至,連池二憨留下的北伐軍戰士,那被騙到了,以為劉放他們已經控制了戰場。
這是一場糊涂仗,勝的人不知道為何而勝,敗得人更是莫名其妙。
劉放他們一沖,山下來援之人更是“氣壯山河”。
鋤頭、鐵耙、燒火棍……拎圓了膀子就往前沖。
而北伐軍士兵所率“炸雷”營,充當了“開山拓路”的急先鋒。
致使被阿卡蘇猶豫錯過了先機的騎兵,不得不先向后迂回,再轉向前。
誰都知道,騎兵的最厲害之處在于機動,也就是速度。
不管是攻還是守,只有保持速度,才可以戰無不勝。
可惜,因為阿卡蘇的猶豫,喪失了大部分機動、加速的時間。
雖然不是完全來不及,騎兵也對來援義軍的前列施以瘋狂的沖擊,三百多騎,干翻了不下七、八百人。
按理說,這樣殘酷的殺戮,義軍該怕了,該崩潰了。
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義軍不但不潰,反而后浪推前浪,如同飛蛾撲火般地涌上,越涌越多,越涌越密。
一人倒下去,數人頂上來,真正地前赴后繼啊。
以至于山腳下原本就不寬敞的空間,此時更是水泄不通,這叫騎兵如何機動、如何沖擊?
結果就是清兵騎著馬,被無數的義軍圍著,他們發瘋般地揮舞著刀劈砍,而義軍拿著鋤頭、鐵耙、燒火棍……當然還是大鐵鍋、鍋蓋什么的頂。
這還能砍到什么?
隨即越來越多的清兵,被義軍伸來的如同蜘蛛般的手拖下馬來,那后果……就慘不忍睹了。
天曉得阿卡蘇心里的驚駭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目睹著他自己所帶的精騎,比竇娥還冤得死在這幫泥腿子手里,阿卡蘇真想一頭撞死算了。
阿卡蘇真死了,倒不是真一頭撞死的。
他想撞也沒處撞啊。
阿卡蘇是自殺的,拿自己的佩刀抹了自己的脖子。
是他想不通嗎?
不,阿卡蘇太清楚這仗,自己是陰溝里翻船了,這幫泥腿子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打了自己一個措手不及,誰能知道,這樣一個已經被屠戮一空的小鎮里,竟藏著這么一支龐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