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這場戰爭有持續下去的基礎,但,吳爭發現,依舊遠遠不夠。
暫時休戰,這不僅是讓已經精疲力竭的諸衛得以休整,更是吳爭打算先去紓困后方,同時,去“消化”光復的土地。
吳爭深知自己是在蛇吞象,北伐軍再強大,也就二十萬人,建興朝也只是一個東南沿海的勢力,對于中原和西北的影響和控制力,遠達不到形成一個王朝進行統治的能力。
先不說有三、四十萬大西軍做后盾的永歷朝,就說如今因吳三桂等部清軍撤離后,死灰復燃的大順軍殘部,他們雖然屬于烏合之眾,但奈何人數多啊,而且,這些人一度建國,有著更強的凝聚力,這不是僅靠一桿反清復明大旗可以攏絡的。
同時,象吳三桂等正在中原一帶坐山觀虎斗的各路清軍,更是讓吳爭心中忌憚,這些軍隊,隨時可能東進,只要北伐軍兵鋒稍有不慎,遭遇挫折,他們就會迅速改變態度,如一群餓狼般地向東撲來。
北伐軍能守住東南沿海,卻無力地中原及西北形成有效震懾。
而且,就算北伐成功,那接下來,還得進行一場在吳爭看來沒有必要的內戰,去光復陜、甘等西北之地。
正是各種考慮和為難,使得吳爭不得不再次改變戰略,選擇臨時休戰,當然,前提吳爭已經要錢謙益帶給濟爾哈朗了,那就是濟爾哈朗能表現出足夠的誠意,然后再來談兩朝停戰事宜。
……。
局勢變化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吳爭的戰略改變。
隨著魯之域、錢翹恭,與沈致遠對安東衛的三面合圍,鄂碩與岳樂迅速形成共識,率軍主動北撤至日照。
也就是說,那邊濟爾哈朗還沒見到錢謙益呢,這邊安東衛清軍已經“遵命”北撤了,而且是“超額”完成任務,安東衛距離日照可不是百里,那是數百里地。
鳳陽城方面,池二憨率軍西進,與李過會合之后,攻鳳陽城的廣信衛暫時穩住了陣腳。
而被池二憨“嫌棄”的劉放,在這時又祖墳冒青煙,再立下一新功。
按理說,劉放所帶的不過是三、四千衡陽衛及剛在泗州城內被劉放“以身說法”哄騙來的三千多百姓,這種軍隊,就算阿濟格派出一支三百人的精騎,也能輕松沖潰,起不了什么大用。
池二憨當前是出于好心,這樣的軍隊,能不派上戰場就不派上戰場,那就是送死啊。
可人家劉一手不這么想,他信了池二憨。
劉放認為有道理啊,迂回到鳳陽城北門,突然出現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嘖嘖……多好的手段?
而且劉放很認為這手段幾乎是契合了他“將軍”的身份,有謀略、有內涵,簡直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一般。
可劉放還有一種心思,那就是中了“有多少人做大多官”這句話的毒,可以說,池二憨是始作俑者。
于是,劉將軍從泗州出發,這一路行軍,每到一處,不管是縣、鎮、里、村,反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見劉將軍親自現身說法,哄得那些個原本在鎮子里就無所事事的混混們,那就象打了雞血般地亢奮、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