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局勢并非如人所愿,汝寧之戰牽扯了各方利益。
這就造成了可能出現太多的變數。
而吳爭,低估了孫可望的陰險、阿濟格垂死一搏的瘋狂,永歷帝對大位的貪欲、吳三桂等人趁火打劫的狡詐。
之后汝寧之戰的進展,完全脫離了吳爭的預判,向著極度不可控的方向,飛奔而去。
其實,李定國騙了吳爭,至少他沒說實話。
事實上,他說的只要三天就能抵達戰場的五萬人馬,此時還在長沙、岳州一帶,正努力向北強行軍。
當然,按距離而言,或許能趕到,但,五萬大軍的行軍,加上當時的天氣、道路、運輸條件的掣肘,想在三天內趕到汝寧府參戰,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也就是說,此時能做為進攻主力的,僅僅是白文選、馬維興所部的三萬人馬。
按理說,三萬人馬不少了,就算孫可望與阿濟格合兵聯手主動進攻,三萬大西軍抵擋、拖延上三、五天,等待后軍到達再發起反擊,也不是很困難的事。
但,問題是,孫可望是誰?
他是大西軍前主帥,李定國的義兄長,絕大多數大西軍將領的原頂頭上司。
就算李定國鐵了心要這個投降清廷的叛徒的腦袋,恐怕許多將領也會下不了手,何況,李定國本人就不想殺孫可望。
人非圣賢,總有些情面要講的,哪怕是處于敵我對立的陣營。
這樣一來,這仗的難度就無限地上升了,上升到最后不可挽回的地步。
吳爭的失誤在于,只要他多滯留安慶、廬州或者鳳陽府五天,不,哪怕是三天,等大戰開始,吳爭就會發現,其實阿濟格及他的前鋒早已至汝陽,也就是說,真正指揮這場大戰的并非孫可望,而是阿濟格。
而隨同阿濟格部參戰的,也不僅僅是孫可望的正白旗漢軍,還有從西面趕來的吳三桂、喀喀木等部。
但這不是最要緊的,這些軍隊在開戰之后,就顯露出身形在明處,瞞不了人。
最關鍵的,就是已經主動脫離吳三桂的清廷漢軍鑲藍旗都銃李國翰所部,他的八千人馬一直沒有被長林衛偵測到行蹤,它突然出現于汝寧戰場,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力。
綜上所述,如果吳爭能迅速臨機應變,直接對囤于鳳陽、廬州、安慶邊界的各部下令參戰,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大西軍的有生力量。
可惜,吳爭此時已經北上,他的大部分精力,在兗州多爾博身上。
這不僅僅是與濟爾哈朗的私下交易,更是吳爭既定的戰略目標。
清廷的軍事力量組成,除駐京八旗之外,最大的三部分,分別是西南吳三桂等部、阿濟格部、多爾博部,這三股力量,橫貫東西,為清廷形成了應對北伐的最重要屏障。
吳爭若想以寡擊眾,突破這道防線,那就得先擊破這三個勢力,或者其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