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翹恭為何晚到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但凡身藏利器者,總想著拿出來“顯擺顯擺”。
與清騎野戰,錢翹恭雖然不懼,但也知道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不是靠短時間可以消彌的。
風雷騎組建才一年多,雖然其中有象黃駝子那樣從原槍騎營來的老兵,可人數占比畢竟不多,而即將要面對的,那可是滿騎精銳,真正的真金白銀。
所以,錢翹恭絕不想“敝帚自珍”,得把小林騎帶上,怎么著,那也是名副其實的戰場之王啊。
當然,錢翹恭是不會承認,小林騎身上所著的鐵甲,每一件都是從多爾袞傾盡心血的鐵甲重騎身上扒下來的,連戰士胯下的戰馬,也是多爾袞“送”的,不,準確地說,那場仗還真不是多爾袞指揮的,是藍拜那蠢貨指揮不力所致,如今這蠢貨在海州也被岳樂當成了儆猴的雞梟了首,想來在地下見到多爾袞,還得再被梟一次。
三千多風雷騎,加上八百小林騎,這陣容足夠強大了。
一旦與銳士營東、西呼應,其勢足以摧毀任何一支精銳。
可鰲拜確實有兩把刷子,有道是盛名之下無虛士。
在風雷騎剛剛從龜山方向顯露痕跡之時,鰲拜就已經迅速調整了戰術。
按理說,在敵人有援軍騎兵到來時,鰲拜應該調騎兵去阻擊,然后盡快解決眼前戰場,再合兵解決援軍。
可鰲拜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戰術調整。
他令步軍中的弓弩手、火槍兵東移,向風雷騎來的方向,組成一道約六千人的“人墻”,其密集度堪稱這個時代之最。
弓弩手在前,火槍兵在后,二者之間幾乎是后背貼前胸的,且參差交叉。
很難想象,一個滿族將領,在幾年下來,已經掌握了火槍致勝的戰場秘訣,那就是以數量戰勝質量。
初期的火槍戰術,不可能講究精準,哪怕是后世,除了狙擊手之外,火力的輸出一樣講究密集,戰場上想以精準取勝,實在是強人所難,那得需要多大的成本去訓練一個神槍手啊?
就是鰲拜這個命令,著實讓錢翹恭吃了個小虧、宋安吃了個大虧。
錢翹恭心知自己來得晚了一天多,在風雷營斥侯稟報銳士營正在激戰、且形勢不妙時,他也急了。
這一急,既有的章法就亂了。
按理說,錢翹恭此時應該分兵兩路,從戰場的南、北兩邊,對戰場進行分割包圍,這事風雷騎完全能夠做到,此時戰場上雙方正在激戰,風雷騎的調動完全不受敵人阻止。
這樣一來,既能斷了清軍繼續南下增援滋陽的可能,同時,從銳士營背后向敵人的正面突擊,效果要遠比正面迎著正向自己而來的火槍、弓弩兵要好太多了。
可惜,錢翹恭當時下達的命令是,正面突擊。
這就和鰲拜的戰術正好相反,就象雙方換了陣營位置一樣,錢翹恭認為鰲拜必定是會派騎兵來迎戰的,那么把騎兵吸引過來,宋安的壓力就輕了,銳士營對戰敵人火槍兵,那還不是小菜一碟?
只要宋安解決了敵人步軍,那么東西夾擊一旦形成,那就得輪到鰲拜勞神己部會不會全滅了。
話說起來很慢,可那時就一瞬間時間,需要作出的反應,根本沒有太多時間,讓雙方將領細細斟酌之后,再作妥善決斷。
所以,一場戰斗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指揮員臨機決斷。
而鰲拜此舉,或許是一時巧合,亦或許他是真領悟了熱兵器交戰的秘訣,反正也沒有人能從死人嘴里問出來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