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緊急,關乎到整個河南的得失,更關乎阿濟格自己的“根據地”。
心急如焚的阿濟格左右四顧,也僅僅發現只有吳三桂吳老弟能解他的圍。
然而五撥信使派去,吳三桂所部主力終于動了,三天時間,從西安入了潼關,嘖嘖,真是兵龜之神速啊。
連本已在洛陽的那六千人,也僅只到了汝州,問其原因,人家卻是理直氣壯地說,徒步難行!
這就有了前邊阿濟格怒斬吳三桂一名信使之事。
殺了人之后,阿濟格慢慢冷靜下來。
他已經清楚,吳三桂靠不住,凡事還得靠自己。
于是,阿濟格勒令孫可望,率己部人馬東向,至灌水西岸,阻擋來援明軍。
為了督促孫可望出功不出力,阿濟格還派了六千騎兵同行。
……。
接到阿濟格命令的孫可望,當場怒罵起來。
孫可望雖是清廷“義王”,可那是個虛銜的郡王爵,而被李定國趕出云貴時,孫可望身邊僅僅只有十幾嫡系,也就是說,他手中的兵馬,少量是清廷從漢旗軍調撥給他的,其余的,都是他自行招募的。
這才兩年啊,沒打過仗,平日里對駐地民眾劫掠之事倒沒少干,這樣的軍隊能去阻擋象建陽衛、左營,還有北伐軍那種虎狼之師?
這還不算,孫可望手中攏共就一萬多人馬,哪怕加上二度勸降光州、息縣的大西軍,那也不足二萬人,而那些被勸降的大西軍能用?說不定他們此時心里就已經后悔了,巴不得臨戰之時倒戈一擊,來個將功贖罪。
可罵歸罵,孫可望不象吳三桂本錢厚,他只能下令交接之后開撥。
原本想著,反正只要大軍開撥了,走得慢些就是,真要形勢不對,率軍轉進開封或者歸德府就是了,反正手中有兵,亂世之中到哪還搶不到一口吃食?
可孫可望沒想到的是,他一開撥,阿濟格就派來了六千騎兵“襄助”。
恐怕傻子都明白,這哪是“襄助”,分明是督戰。
這樣一來,孫可望想死的心都有了,可想死歸想死,并不真想死。
于是孫可望和他的一萬多大軍,被六千騎兵左右挾裹著往東迎戰建陽衛、左營去了。
……。
平心而論,阿濟格并非要孫可望的命。
阿濟格從鳳陽帶來的兵力不足六萬,經商城之戰,至今也就五萬出頭。
而斥侯稟報,建興朝大軍三路來襲,除了東邊建陽衛、左營,阿濟格還要應對從鳳陽府來犯的老對手——北伐軍。
而在北伐軍手中遭遇連敗的阿濟格,能不將東北方向視為防御重點嗎?
阿濟格派出了他手中大部分騎兵,至固始方向阻擋北伐軍西進。
所以,能給孫可望六千騎兵,已經阿濟格最大的底限了。
當然,阿濟格也不是那么善良之人,他一樣巴不得將孫可望所部消耗在灌水西岸,最理想的情況是,與明軍拼個兩敗俱傷。
一山不容二虎嘛,河南之地,容不下阿濟格和孫可望,從再往西,就是吳三桂的勢力范圍了,阿濟格能斬殺吳三桂信使,卻不敢此時與吳三桂真正火拼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