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懷慶府府治。
據說此地民風由來險惡,元末天下大亂,各地戰亂不息,民不聊生,河南地區尤甚。
明太祖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軍與元精銳部隊在懷慶府地區展開了拉鋸戰,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又打過去。
農民軍攻過來要讓每家每戶百姓在門面掛上擁護他們的牌子,元軍過來也要老百姓掛他們的牌子,老百姓苦于應付,叫苦連天。
這時有一個年輕的聰明人想了一條妙計,他在牌子的正面寫上擁護農民軍的字樣,在反面寫上了擁護元軍的字樣,這樣不論何方攻過來,只要一翻牌子就可以了,較以往既省事、又方便,別人見了紛紛仿效。
交流好書,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之后,農民軍攻了過來,有一塊牌子從門上掉下來,恰巧落在大將常遇春馬前,這一下被常遇春識破了機關,一連看了幾家的牌子,反正都是兩種字樣,常遇春大怒,便把此事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正因戰事毫無進展獨生悶氣,一聞此事更是火上澆油,立即下令常遇春率軍把懷慶府地區的百姓斬盡殺絕。
常遇春領命后,即率軍向懷慶地區殺去,見人就殺,雞犬不留,來來往往殺了三個來回,他們還把元寶放在大街上,看是否有人撿去,如若發現元寶少了,就證明還有活人,接著又殺,懷慶地區百姓都被殺光了,常遇春才罷休,這就是三次血洗懷慶府的故事。
朱元璋即位以后,下令從人口集密的洪洞縣往懷慶府移民。
所以,懷慶府其實土著沒有,全是“外來人口”。
而且,正因為朱元璋當時的狠厲,河南地界民眾,對大明沒有多少感情,特別是從萬歷之后,朝政昏饋,貪官盤剝,民眾更是對朝廷恨之入骨。
這也是之前李自成農民軍起義,義軍殺盡山西、河南之地明室、官員的主要原因。
有道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連年的征戰,大順軍、清軍、吳三桂的不知道什么軍,來回地拉磨,河南地界人口已經驟減至不到興盛時的三成,可謂百里無人煙啊。
當然,河內府治稍微好些,可街道上也是百業凋敝、人跡罕見啊。
但此時,河內城中人聲鼎沸。
吳三桂率六千精銳入駐河內,瞬間,河內城中有了人氣。
府衙內,一身戎裝的吳三桂,看著破敗的建筑,悠悠道:“懷慶得名,始于前元仁宗,大明將懷慶路改為懷慶府,可風水輪流轉,一轉眼三百年過去……不想竟破敗如廝啊。”
夏國相獻媚道:“我軍已經占據開封,如今王爺又率大軍駐囤懷慶,半個河南已在王爺掌控之中……何不仿效太祖皇帝為懷慶改名以示威儀?”
吳三桂聽了,仰天呵呵一聲,不置可否,昂首進了府衙正堂。
一應將領、謀士魚貫而入,分列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