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寶悶聲問道,“可阿濟格在汝寧府,不就六萬兵力嗎?咱們獨自就能將他擊潰,何況還有大西軍和北伐軍在南邊一起進攻……?”
夏國相有些心累,拍拍馬三寶的肩膀道:“馬將軍……我的馬大將軍,你好好待在門口悟……自己悟!”
說著向里走去,一腳邁過門檻,還是覺得不放心,回頭再次叮囑道:“馬兄,沒有王爺傳召,可不敢再進去了?真要惹惱了王爺,到時恐怕我也無法替你周圓了。”
馬三寶混歸混,好賴還是明白的,他點頭應道,“馬某知曉了……多謝夏兄提點!”
……。
夏國相回到堂中,堂內爭論激烈。
將領謀士眾說紛蕓,有的建議按既定方案出兵汝寧,先占了汝寧府再說,等占據了整個河南,不管是清廷還是永歷朝,都得把吳三桂捧在手里呵護著,到時再與雙方講條件,奇貨可居豈不美哉。
有的說,以王爺的尊,出爾反爾、毀諾失信實為不智,應當與永歷朝合兵北伐,建立不世之功,一洗之前背主投敵的惡名。
也有進言坐觀其變的,認為以數萬大軍占據河南半壁,進可攻退可守,待時局清晰再做決定也不遲。
可吳三桂一直陰沉著臉,不說話。
看到夏國相進來,吳三桂總算開口了,“國相,汝有何良策?”
夏國相不慌不忙地說道:“北伐軍裝備火器,戰力確實強悍,可奈何太過激進,戰線拉得過長,補給不便,后勁不足,清軍大舉反攻,北伐軍連連南撤,其頹勢已顯,能守住長江南北分治,已是短期內最好的結果。而永歷朝大西軍,雖說從西域羅馬教廷購買了不少火器,也從江南軍工坊得到了許多火器,可李定國不擅火器作戰,大西軍兵員良莠不齊,戰力忽高忽低,打仗全憑運氣,若無我軍配合,僅以大西軍和建興朝左營、建陽衛,恐怕是攻不破汝陽城的……。”
吳三桂瞇著眼道:“汝的意思是……不管永歷朝還是建興朝,此戰都將打敗,最后形成南北分治的結局?”
夏國相點點頭道:“南方人經營有術,可不擅打仗,北方人身強力壯,可不善經營,確實各有所長……王爺若問小婿想法,那小婿只能說,若以打天下為目的,自然是北人強,可若要日后治天下,那還得靠南人。”
吳三桂“唔”了一聲,又沉默起來。
胡國柱顯然也想賣弄一下學問,顯示自己不是僅靠“玉樹臨風”,更不是不學無術。
“敢問夏兄,南人若不擅打仗,北伐軍又怎能在紹興府崛起,幾年間將清軍趕回黃河以北?”
夏國相笑笑道:“綜觀吳爭發跡這幾年間,北伐軍所打的仗,無不是以奇勝,或以眾擊寡或偷襲致勝,更有憑運氣借當地民眾之勢,輕取城池之例……而江南清軍,多半是清廷收編的降軍,兵員成份復雜,有原明軍、民軍,或是當地土匪盜賊,加之人心不齊,各有心思,甚至于內部紛爭不斷,這才給了吳爭各個擊破的機會……可如今不同了,此次南下清軍,皆是清廷耗費巨銀組建的新軍,裝備完善、兵員齊整、訓練有素……。”
胡國柱有些心不得力,他吶吶道:“可之前清廷新授的濟南將軍鰲拜,不也一戰之下,被北伐軍擊殺于小汶河南岸嗎?”
這話問得就有些牽強了,夏國相是在綜論大局,可胡國柱問得是局部。
以偏概全去反詰,就顯得有些失禮了,至少顯得胡國柱小家子氣。
吳三桂揮了揮手,示意胡國柱退開。
“此次軍議,關乎我軍十余萬將士身家性命,就算是孤,也不得不謹慎、謹慎、再謹慎……國相啊,你就不能關子嗎?”
夏國相微笑著,可心里已在腹誹,吳三桂事實早就已經有了決定,可偏偏不說,要借他的口來說,這樣,日后成還好,若敗,自己恐怕得背上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