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臉色灰暗,他覺得吳爭的方略過于殘忍。
但他心里明白,此計,確實可行。
二十萬北伐軍,聽起來很多,可真要分散攻打北方各府,其實平均下來,一府也就二、三千人。
而清軍在北伐軍的進逼下,不斷地向京畿聚攏,如今黃河之北,清軍兵力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幾乎每府駐軍,都達到一、二萬人,甚至有些大的縣城,駐軍都高達三、五千人。
清廷這幾年被北伐軍不斷地蠶食,一是因為武器隔代造成的極度被動,二是隨著北伐軍不斷向北推進,附清的漢人開始動搖,這使得他們不再主動,或者說盡力,人嘛,總得為自己留條后路。
可以說,清廷確實已經被逼到墻角了,北伐軍若再往北,那雙方暴發決戰是必然的。
可北伐軍遠離江南去強攻那些堅城,攻不攻得下先不說,傷亡必定是巨大的,稍有不慎,便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那應對起來,唯一的方法,就是引蛇出洞,把敵人引出來,引到南邊來,然后分割、殲滅,最大限度地去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然后再進行反擊,那時北伐就輕松了,這便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
吳爭的這個方法,看似是個陰謀,其實是陽謀。
清廷一直處于被動,下意識要發泄積怨,是常理。
可北伐軍火器、水師的強大,使得清廷極度忌憚,加上多爾袞死后,清廷內部一直處于權爭之中,這是兩年多來,清廷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而福臨逼他親娘回到內宮,自己親政,極需要做出些大事來鞏固他的皇權,以至于一度想親征。
迫切想要反擊的心思,已經流露在外。
那么,這個時候,只要點一把火,就能引爆福臨及整個朝堂對明軍步步緊逼的怨憤。
吳爭與蘇克薩哈、索尼說的那些“不著調”的停戰條件,無疑是引爆怨憤的最佳方法。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果然,福臨一聽就勃然大怒,倉促之下,竟再不管戰備還沒充分,朝堂尚未齊心,悍然向建興朝宣戰了。
清軍幾乎傾囊而出,甚至連第二次組建的十萬新軍,也在博洛的統帥出動了。
一切皆在吳爭的意料之中,但也有意料之外的,譬如,汝寧之戰永歷朝所發生的一切,再譬如清廷對順天府長林衛暗樁的掃蕩和對以陳名夏、沈文奎為代表的,暗里已經歸駙吳爭的重臣的清洗。
而安東衛、兗州方向,北伐軍接連戰敗撤退,實際上,也與吳爭的部署有著不可分的關系。
做為主帥,吳爭早已清楚地意識到安東衛、兗州的重要性,可一直沒有令第一軍主力北上,加強二地的防守,那么,戰敗其實就不是偶然了。
冒襄確實聰明,他僅僅從吳爭的目光注視地圖上的一個點,就推測出了吳爭的心思,然后揭開了吳爭的戰略部署。
冒襄的內心是抗拒的,他覺得這是陰謀。
他認為吳爭做為自己效忠的一個中興漢族的未來明君,不應該是用這樣的手段去獲取勝利。
應該以堂堂正正王師北進的方式,去重塑大漢民族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