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溱水南岸。
方光琛說得沒錯,國之將亡,必出妖孽,人之將死,其行也哀!
吳三桂不再是當年的吳三桂,他老了!
這時說得是,吳三桂心老了!
與蔣全義部狹路相逢,這要是早幾年,吳三桂定是毫不猶豫,下令迎戰了。
好歹他所率的,是一萬多關寧鐵騎啊。
但此時,吳三桂首先想到的,是派人與對方聯絡,想兵不血刃,想雙方都有路走。
“這位將軍……本王只是想渡河北返,這樣……孤送些糧草與汝,算是結個善緣,如何?”
蔣全義無聊地撥撥馬頭,大聲回道:“蔣某奉監國殿下諭令,在此恭候平西王……這樣,平西王若是束手就縛,本將軍便不為難……好生送平西王去見殿下,如何?”
士可忍孰不可忍!
吳三桂勃然大怒,揮手下令騎兵突擊。
一場血戰,就這樣暴發了。
可吳三桂怎么也想不到,正是他的“謙恭”,生生錯失了擊潰蔣全義所部的良機。
要知道,火槍兵再強,蔣全義所部裝備的連發槍再彪悍,在兩軍倉促相遇之際,吳三桂的鐵騎完全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過去,碾壓蔣全義所部。
這概率是相當大的。
蔣全義在戰后向吳爭稟報時,還為此生捏了一把汗,說,“當時吳三桂要是不派使者說和,一聲不響騎兵沖過來……末將怕是真回不來了!”
可吳三桂沒有抓住這機會,心老了沒沖勁了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吳三桂下意識中,對吳爭產生的恐懼,以至于兩軍遭遇時,短暫地喪失了應有的判斷力。
也對,若是正常時候,吳三桂怎么會做出臨戰棄將的荒唐事?
又怎會因為誘敵,而將追隨他十多年的心腹方光琛送上絕路?
確實是人之將亡,其行也哀啊。
反常,只能說明,吳三桂該亡了!
有了喘息余地的蔣全義部,迅速布設了簡易陣地。
這使得火力的密集和有效性,得到了充足的提高,否則,相當于一輛小馬車般的連發槍,組裝所需的時間,都夠關寧鐵騎來回犁上一遍了。
是役,蔣全義所部傷亡三千七百余人。
而吳三桂的鐵騎,當場射殺者就達七千余人,最后四散潰逃者,不下三千人。
由于雙方傷亡過于集中,以至于使得戰場上血水漸漸凝結成溪,流入溱水,經久不散。
河兩岸百姓,由此整整一月,不敢從溱水挑水。
……。
吳三桂沒死。
這些年過去,他學會了,保命。
再不身先士卒,而是留在了后方督戰。
當他的關寧鐵騎氣勢如虹、如洶涌的潮水般涌向敵陣時,他曾經有一時的血脈賁脹。
可很快就冰冷了。
吳三桂震驚于蔣全義部密集的火力,他竟不想相信他自己的眼睛。
什么時候,火槍不需要裝填了?
拇指粗的彈丸,擊中迎面撲來的敵騎,幾乎將人與馬匹的軀體撕裂。
這種血腥的景象,是關寧鐵騎將士從未見識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