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過僅僅是奉命而動,那么,就肯定趕不及增援洛陽城。
如果洛陽城易手,那么,除非吳爭強行中斷北伐,抽調北伐軍主力西進,否則,西北局面就會被吳三桂徹底控制,變得一片糜爛。
改變這個局勢的,僅僅是因為李過的“私心”,對,就是李過欲從龍之心。
如果說,之前李過歸附,僅僅是因為生存、壯大,那么,今時,李過已經徹底準備效忠于吳爭,不為別的,就為吳爭登基之日,已經不遠。
天下一統之日,從龍之臣、擁立之功、開國大將之榮耀,莫不一一誘使著李過,傾一切之力去汲取天下統一之前,最后一份軍功。
李過懷疑李定國心思有變,以三千人馬為前鋒作為突出部。
而真正改變這場戰役走向的,就是這三千不起眼的兵力。
古往今來,凡是被稱為“先鋒”、“先登”、“排頭兵”諸如此類的軍隊,那必定是一軍之中,最精銳、最強悍的存在。
如果說,主將親衛是為了主將而活,那么,這些被稱為“先鋒”的軍隊,就是為戰場而活、為戰場而死,實際上,它們就是真正用來殺人的尖刀。
由于大西軍與北伐軍互為友軍,不能引發對方忌憚而發生不可控的火拼。
所以,在洛陽城“敵我”未明之際,派出的兵力不可能多,三千人已是極限。
而李過想要汲取天下一統之前最后一份軍功,自然把他最精銳的兵力派出去,做為一旦事變,可以硬抗敵人、為自己爭取最多應變時間的保障。
這是三千精銳騎兵。
精銳之處在于,戰馬是全軍之中遴選出的軀高體壯,爆發力強健,士兵就不用說了,皆是追隨李過,不,甚至是追隨過李自成的老兵。
武器,更是經過精挑細毛選,廣信衛做為北伐軍的一部分,有正式的序列,在被吳爭“強令”去進攻數倍于己的鳳陽府時,就得到過吳爭給予的軍械補充。
除了沒有最新式的連發槍和不宜攜帶的野戰直瞄火炮,長槍、短銃、手雷乃至虎蹲小炮一應俱全。
可以說這是一支人員、裝備、戰斗力都不亞于第一軍的軍隊。
李過在得到長林衛轉來吳爭密令之時,大呼一聲“老天亦在助吾!”
真是天冷送來棉襖,肚餓就來面包啊!
有了這道密令,一切的違規和擅動,皆有了法律依據。
李過當即傳令,派這支前鋒,迅速進軍偃師,直撲洛陽城。
……。
此時吳三桂的戰術意圖已經清楚。
攻破洛陽城,占領之。
然后以洛陽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尤其是向西、北方向。
清換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吳三桂看來,此時這片土地,便是無主之地,有能者皆可居之。
城內守軍的頑強,在吳三桂意料之中。
雖然吳三桂也感到時間緊迫,但他并不慌張,沒有全力攻城。
也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聰明人皆不會干。
他還想著戰后要憑這支軍隊坐穩西北王的位置呢,豈能有太大閃失?
當然,也因為圍城,城外兵力較分散,沒有了大批騎兵的吳三桂,發號施令和戰場機動并不靈活。
所以,吳三桂對于其它幾個方向圍城部隊下的命令是——只圍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