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手,歷來說,它是唯一可以克制騎兵的兵種。
火槍兵是弓手的異變。
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相同數量的弓手,是絕對無法克制騎兵的。
因為在野戰中,以弓對騎,是無法瞄準的,弓手皆使用長弓以拋物線的方式漫射,也就是說,必須是以密集取勝。
這樣一來,就能理解,一千騎兵,需要至少三至五千的弓兵去制衡,否則,那就是隔靴搔癢,根本不在要害處。
可現在,兩軍對峙,岳樂自然是將火槍新軍往前壓,以達到相同兵種的抵銷。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來了。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火槍兵是弓兵的變異,這說法沒錯,但二者在野戰對騎兵的射擊方式,卻有著巨大差別。
火槍做不到漫射,它只能直射。
那么,火槍只能以精準來對付騎兵,此時的火槍,遠達不到精準的標準,甚至江南軍工坊最新式的燧發槍,也達不到可以稱為精準的程度。
依舊需要密集。
那岳樂所率新軍,做得到火力密集嗎?
當然能!只是,不能持久。
試想,連火槍都是外購的,怎么可能保證得了,四萬大軍連續七天激戰之后,還能有充足的彈藥呢?
連北伐軍都彈藥補給不足,何況是持“拿來主義”的清軍?
魯之域出這“餿”主意時,顯然不會考慮到這些。
可事實上,他恰巧一發中的,擊中的就是岳樂的要害,甚至岳樂自己還沒意識到這點。
因為岳樂一樣是習慣于指揮冷兵器軍隊作戰的,只是他在勉強自己學習火槍戰術、戰法。
可下意識中,他還是持有著冷兵器的作戰思路,譬如,派出一支精銳騎兵急襲邳州。
所以,除了前線對峙的新軍之外,他更習慣于使用騎兵。
在所有滿族將領的意識中,只有騎兵是主力,而步軍,就是打掃戰場或者守城打醬油的。
這樣一來,就產生前方作戰新軍,只要手中還有彈藥,就不會有預備不測的想法。
譬如北伐軍將士,每人配備的紙彈通常是百發,重量為六斤多(十六兩秤),戰事緊時,往往配備二百發,當然,這是特例,就象此戰。
往往使用到一半時,就會向上官稟報,在用到只剩三分之一時,那就不稟報了,而是吵著鬧著,索要補給了。
可清軍不一樣,他們除非打到手中沒彈藥了,才向上官稟報。
這就是岳樂的要害。
因為此時,與北伐軍對峙的新軍主力,手中的彈藥已經不多了。
而魯之域用這樣一支騎兵去蠻干,其實加劇了敵人彈藥不足的情況顯露在雙方將領的視野中。
……。
當魯之域親率一千八百騎,從北伐軍陣線臨時裂口沖出的時候。
數里外的清軍,只要看到的,都臉色變了。
如果岳樂親眼看到,他一樣得臉色劇變。
沒有人去分辨這是不是一支精騎,沒那必要!
就是是塊石頭,這么撞上來,都得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