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啊,吳爭真不是個孝子。
這世上但凡孝子,哪能象吳爭這般一年四季不待家中,服侍高堂的?
都道,父母在,不遠游。
這個世道,講究得就是一個孝字,就算是皇帝,那一樣得日日按時省請,以做臣民表率。
吳伯昌不怪兒子,其實,他自己也有一顆不安份的心。
十代吳家人的隱居,為得就是一個承諾,應該夠了。
只是吳伯昌不敢,他只敢想,不敢做。
吳爭做了他不敢做的事。
什么天地君親師?
什么倫理,什么綱常?
六年之內,廢立二帝一監國,古往今來,誰可比擬……吳伯昌暗暗替兒子豎大拇指。
吳伯昌不是個迂腐的讀書人。
他不會為阿堵物折腰,十代吳家人,從來都不屑為之。
真正的讀書人,服理不服禮!
兒子講得有道理嘛,人,雖生而不平等,可為何就不能改變之?
讀書,難道就為了在不讀書人面前,自我優越?
難道就為了生民跪在自己腳前伏首……當然前提是,先得向更高一階的人俯首。
這,肯定是沒道理的!
吳伯昌對明朝沒有什么向心力,不,準確地說,對朱棣之后聽明朝,沒有什么情感可言。
他只認可自己是漢人。
吳伯昌贊同兒子所言——生而不平等,那就在生后平等,做不到絕對平等,那就相對平等。
雖然掃不凈世間齷齪,可這不成為不去打掃的理由啊……何不讓這世間,相對干凈些?
吳伯昌一直在為著這個理念教書育人,哪怕他所面對的,是江南,甚至天下當時最負盛名的才子文豪。
他從不覺得在這些人面前,他低人一等。
能者為師。
至少,在這方面,他可師之。
陳子龍的死,對吳伯昌沖擊很大。
陳子龍在學院任教一年,二人相談甚歡。
可,就是這樣一個文豪巨匠,愣是轉不過彎來。
陳子龍難道就不明白,生老病死,乃世間之規律,國,亦如此,唯一不變的,只有身上的這絲血脈——漢人之血脈!
血脈不變,民族不亡,誰來當皇帝,何干?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而在方國安挾持之后,吳伯昌有些意志消沉,他已經很少親自教書授課了。
他也在自省。
為何人心如此難改,吃誰家的飯,為誰做事,自古以來,不就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