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道,官員皆貪腐。
譬如以清流自詡的這些人,哪個家中不是存銀上萬?
這還只是起步,就象錢肅樂在朝亡之時,毀家杼難,集眾舉旗反清,他變賣家產得銀六萬多兩,再加上當地紳紈幫襯,起兵時就聚財高達二十多萬兩,能說大明朝民間無銀嗎?
吳爭打一開始,定下這個規矩時,就已經想到日后。
官不管財,那就從根本上避免了貪污,這道理,絕對成立,只是,無法成為律法。
因為官之所以為官,正是聚政、法大權于一身,做為既得利益者,豈能輕易放權?
但大將軍府不一樣,這幾乎是吳爭的私產,吳爭有著絕對的決策力,這才有了今日財、政分開的局面,也造成了朱以海登基之后發現無財可用的窘境。
當然,如果朱以海敢動莫家,那就另當別論。
問題是,朱以海不敢動,朝堂中的眾大臣,也沒這個心思,連周如璋這個新晉大學士,都不敢提一聲。
為何呢,是怕銀子咬手嗎?
不對!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就四個字——唇亡齒寒。
都道君以此始,必以此終,若周如璋煽動朱以海,抓了莫執念抄了莫家,先不說能不能得到商會大權和銀子,就說這種做法,等于是自絕于人。
莫家是什么,數代巨商的望族,在江南根深蒂固,周如璋自己就是這種人家,抄了莫家等于開了個非常不好的先例,試想,朝廷到時沒銀子花了,就找一豪富人家抄了,周家或許就會成為下一個。
所以,周如璋心里急,但從沒有將念頭動到莫執念頭上。
周如璋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積少成多!
所為少,普通民眾唄。
當然,那些被自己雇傭的人,是不能動的,那叫自斷雙臂,此時還需要他們幫襯喊喊口號,制衡反對抗議的民眾,最重要的,積少之事,還得仰仗他們去搞。
那么,目標就清晰了,除去江南商人、文人,還有受雇傭于自己的人,剩下的,就是“積少”的對象。
搶錢哪!
真個是在搶錢,但凡參與之前反對當今天子登基的人家,全被搶了。
用他們的話說,這叫“納頭捐”。
意思是,你犯大罪了,天子仁慈,不為己甚,頭不殺了,可你得花錢消災!
一時間,整個杭州城及周邊,開始雞飛狗跳。
這些無辜的百姓,已經散伙,各回各家,根本無力抵抗這些有備而來團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家中財產被搶。
但也有血性之人反抗,只是勢單力薄,流血死人的情況開始出現。
死人了,受難的民眾,終于再次自發地開始聚集起來。
這場邪火,開始向周邊更遠的府縣漫延,愈燒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