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江南學院,或許是杭州城中,最為清靜之處了。
有了方國安的那次挾持事件,熊汝霖派了府衛日夜巡邏。
而長林衛也開始布設暗樁。
而朱以海登基之后,以正經的建興朝皇帝自居,又怎能去騷擾、為難正在為國爭戰的吳王家人呢?
況且,江南學院師生近萬人,牽扯到多少人家?
當然,最關鍵的是,從朱以海登基前,熊、錢、張這最主要的三人,就已經為這事定了個調調——那就是不能給吳王揮師南來的借口。
也就是說,朱以海是被擁立登基,而非是謀反自立,這一點,很重要!
吳伯昌的小院里。
今日客人來得有點多。
“吳翁,不能再任由他們施虐了……打吳王收復杭州城,至今六年,百姓也沒象如今這般被屠戮、虐殺啊!”張煌言言詞懇切,可謂聲淚俱下,“懇請吳翁,令宋大人調動長林衛平亂!”
吳伯昌臉色平靜,搖搖頭道:“玄著這是在為難老夫了……你應該知道,老夫無權調動長林衛,況且,長林衛并非軍隊,他們所擅長的不是戰場搏殺……再則,城中長林衛才多少人,杯水車薪哪!”
張煌言失望至極,他轉頭對宋安道:“宋大人,王爺若在,絕對不會坐視生靈涂炭……!”
宋安不打斷道:“我只聽我家少爺的!”
張煌言再轉頭看向錢肅樂,可只看了一眼,張煌言就別轉了頭,因為,爭到吳伯昌面前來,正是張煌言與錢肅樂、張國維對此事起了爭執,雙方的意見幾乎是對立的。
錢肅樂執拗地以“欲大治必先大亂”的論調,認為眼前的局勢,就是大治前必須經歷的階段。
也就是說,這是他想看到的,甚至是追求的。
就論調其實出現在很多人身上,譬如朱媺娖、陳子龍,他們同樣認為,這樣的亂世需要終結,必須先清肅一批害群之馬。
而陳子龍在伏法前,也對吳爭講,“……王爺想要一個君不君、臣不臣、棄士人、扶布衣的世道,那就須改變讀書人的想法……確實,王爺也在這么做了,可用的人不對,讓舊人教新人,事倍,功半矣!”
當然,陳子龍當時的想法未必是在為吳爭籌謀,更多的是被吳爭那句“……若讀書人敢反,孤便敢……殺絕”的狠話所迫。
他用的理由,還是吳爭一直在提倡的“不教而誅是為虐”,所以他就用這句吳爭的話,來堵吳爭的嘴,意思是,你想要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朝,那么,首先要改變天下讀書人固有的理念,你不能說改就改,得給讀書人時間。
如果已經成年的讀書人改不了,那么,你可以用少年人來更迭,而不要用象他這樣的人,再去教導學子,那樣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此時錢肅樂和陳子龍的論調是一樣的,也對,就是這兩人與朱媺娖合謀,才有了之前的政變。
張國維認可了錢肅樂的觀點,但他也有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時間點不對,張國維希望在北伐成功之后,再集中力量專心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