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悶頭做比說出來好。
譬如吳爭與濟爾哈朗私下的交易。
濟爾哈朗已經將吳三桂欲率軍入山西鎮的部署,毫不猶豫地透露給了吳爭。
死道友不死貧道,濟爾哈朗演繹得淋漓盡致。
對濟爾哈朗而言,如今除了銀子,別的其實都不重要了。
他老了,沒幾天好活了,身子骨每況愈下,自己的身體自己心里清楚。
而福臨、太后避往關外,美其名曰讓自己監國。
這哪是監國,這是做替死鬼!
濟爾哈朗哪能不清楚,名稱三十萬的大軍,能作戰的最多不過五萬人,真正的精銳,不足三萬,能守住順天府?
那是開玩笑了,兵敗如山倒,若是清軍剛入關的時候,不用三十萬,三萬足矣。
這是勢,人不能勝天啊。
勢不在了,三十萬人,如同一盤散沙。
這些被征召起來的漢人,能真心為清廷效死命嗎,說不定背地里早就通敵了,甚至于隨時會發生臨陣倒戈之事。
濟爾哈朗此時已經完全沒有當初想要篡位的想法,就算篡位成功又如何?自己一死,就憑濟度這個二貨?
所以,打被任命為監國始,濟爾哈朗就沒打算守住順天府,他要出關,帶兵出關。
只要手中還有實力,到哪不一樣吃香喝辣的?
反過來說,也好在,手中還有這些兵力,否則,怎么與吳爭談?
對于濟爾哈朗的妥協,吳爭是樂見的。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真把濟爾哈朗逼得狗急跳墻,整個順天府及城中百姓被他玉石俱焚,還真不是句空話。
將兔子趕出去,然后再恃機圍獵,這才是吳爭真正的想法。
所以,雙方……不,應該是三方,皆有意于“和平”解決這場戰事,事情就好辦了。
這城說的三方,不是虛的,這第三方,自然是被吳爭驅趕回順天府的博洛。
許多人想不通,譬如蔣全義、沈致遠,甚至馬士英,他們皆在吳爭面前反對過。
可吳爭還是決定不殺博洛,放歸順天府。
其實原因很簡單。
哪怕是一頭狼,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俘獲,然后再放了,恐怕也會改變。
倒不是說吳爭有意降服博洛,而是吳爭深諳人心的復雜。
人嘛,總能同苦,不能共甘。
更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三虎、四虎呢?
對于福臨這個小皇帝而言,博洛絕對不是一個忠臣,也做不了忠臣,因為他的身上畢竟深深烙下了多爾袞的印記。
福臨是絕對不允許多爾袞余孽在朝堂上的。
可惜的是,福臨翅膀未硬,還左右不了朝堂。
所以,吳爭將博洛放回去,一來牽制濟爾哈朗,二來給福臨添堵,總不能讓福臨出了關,過安生日子、養精蓄銳,來圖入關吧?
三則,吳爭已經在籌劃三年之后滅亡滿清的事了。
斬草要除根!
這是吳爭的初衷,豈能半途而廢?
可一個團結的清廷,那王師出關,就得付出巨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