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什么公理、律法,去他X的公理、律法。
制訂規則者,就是踐踏規則者,這一點,從古至今皆如此。
只是美其名曰,用了“修改”這一名詞糊弄愚民罷了。
可莫亦清的話,讓吳爭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莫辰博一人,而是許多人。
前例一開,后果不堪設想,也就是說,關在按察司衙門和布政司衙門的那些人,得有一半,需要釋放。
那已經死去的人和他們的家人,就真的太冤了。
這種冤,會變成恨,從而埋下新朝被顛覆的根由。
吳爭這才突然離開杭州,不僅是因為需要部署軍隊,準備接管順天府,最大的原因,就是想逃避。
可冷靜下來之后,吳爭意識到自己的荒唐,所以,又決定南返,回去徹底解決這件事。
然而,又一件事發生了,再次改變了吳爭的行程。
……。
順天府內,也發生了政變。
濟爾哈朗死了。
死于這場突如其來的政變。
濟爾哈朗死得冤哪,他之前收容了如同喪家之犬的博洛,絕對不會想到,他居然會死在博洛的手里。
當然,不是博洛動的手,濟爾哈朗死于亂軍之中。
也不是叛軍下得殺手,而是被戰馬撞到,踩踏而死。
冤不冤?
太冤了,簡直比竇娥還冤哪。
國之將亡,人心必亂。
失去了共同的信念,那么,每個人心里也就只剩下,如何自保了。
一個人一種想法,百人百種想法,那么城內號稱三十萬大軍呢?
博洛是清廷親王,他帶兵有方,也軍中也極受敬重。
雖然城內三十萬大軍,有二十多萬是新征的城中漢人百姓。
可真正的主力,也就是滿漢八旗了。
對于這些軍隊而言,博洛似乎更適合來領導他們。
而濟爾哈朗為了保存實力,想著與南面茍合,主動讓出順天府,這同樣令滿漢八旗的將士心中憤怒。
他們認為自己是真正的勇士,應該戰死沙場,而不是做個懦夫,他們渴望一場勝利,而順天府的城防,加上城中的兵力,給了他們戰勝敵軍的希望。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是何等的功勛?
真正的勇士,就該逆流而上。
所以,博洛契合了這種心思,暗中聯絡了八旗軍官,突然發動兵諫,結果一舉得手。
憤怒的八旗兵沖入鄭親王府,見人就殺,但他們不想殺濟爾哈朗,只是想捕獲,然后挾持濟爾哈朗,逼他據城抵擋敵軍的攻城。
然而,濟爾哈朗不是個毫無城府之人,鄭親王府很大,樓閣甚多,他真想要躲藏,短時間內,亂軍還真找不出來。
可濟爾哈朗自然不會這么想,真要留在王府,那等于是坐以待斃,遲早得被亂軍搜出來。
于是他悄悄從暗道出府,準備召集他的嫡系旗兵平亂。
然而,一直沒有出現在鄭親王府的博洛,其實早已調一隊忠于他的騎兵,埋伏在了王府去軍營的路上。
數百騎兵,徑直地向著濟爾哈朗坐的一輛馬車沖鋒。
后果會怎樣,自然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