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個小數字,至少得二、三百萬兩銀子吧。
吳爭日子不好過的原因在于,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皇位,引發了將士們的不滿。
一心想著建功立業、封妻蔭子的將士們,在勝利之后,發現自己的主帥,再無法上進一步時,那種從高處跌落的心情,無疑于絕望。
吳王最終是吳王,那么,許多將領,也將止步于指揮使了。
甚至于現在吳爭任命的都指揮使,也將被削去那個“都”字。
打了勝仗,立下赫赫戰功,反過頭來,官職爵位不升反降,情何以堪啊!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今吳王選擇臣服,去了監國之位,封了個名不符實的議政王,那么,這些驕兵悍將們拿命收復的江北之地,勢必要向朝廷移交,順天府已經在移交了,如此一來,將士們更加不滿,覺得拿命挽回的,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情何以堪?
這不,吳王府門前,百名將領圍著,非要面見吳王,討個說法,就差兵諫了。
當然,不可能發生兵諫。
黃袍加身的戲碼,如今落伍了。
吳王也不是當年的郭威、趙匡胤,他對軍隊的掌控力,達到了無以倫比的程度。
也對,哪一衛、哪一部的都指揮使、指揮使,不是吳王親自遴選任命的?
北伐軍中哪一名士兵,不是經過或長或短軍校生涯的?
兵隨將走的時代,一去不復還了。
當然,將領們也不想“逼宮”,他們只是心中不忿,希望當面向他們的主帥,要個說法,哪怕是空話!
在情,在理啊!
……。
“王爺之前說過……咱們北伐,為得不是復朱明,而是復漢人衣冠!”
戚家豪睜著血紅的眼睛,“卑職的弟弟在海州殉國,兵部卻以海州之戰,并非朝廷決議為由,只是將卑職弟弟定為戰亡……王爺,您可得為卑職做主啊!”
戚家豪的話,引來一陣混亂,數十張嘴同時開口,一時場面有些失控。
吳爭真是想避啊,可避不了。
任何事,越避越糟糕,只有正面面對,讓將士們把心里的憤怒發泄出來,或許才能有個好的結果。
吳爭本打算只帶雙耳朵來的,可顯然,他不能不開口。
“戚家豪,那依你的意思呢?”吳爭的聲不大,但一出聲,堂內立即就安靜了。
戚家豪怒瞪著吳爭,不說話。
吳爭平靜地道:“此次北伐,犧牲的勇士多了去了……怎么,都要加官晉爵追封?”
所有人的目光都瞪著吳爭,可就是沒人敢開口反駁。
吳爭自然知道將士們的怨恨,“他們是英雄……無人可以抹殺他們的功勞,無論是成為天下共主,都抹殺不了……可你們,如果非要為他們的死,討個公道……那本王就想問問,韃子南下,多少無辜百姓被屠戮,多少義士奮起反抗被殺……他們,被加官晉爵追封了嗎?甚至于,他們連個名字,都沒留下……試問,誰來替這些無名英雄討個說法?!”
吳爭的話,在北伐軍中,就是旨意。
現在也是!
可總有前例會被打破。
“大將軍……卑職有異議!”
這一清亮的聲音,在一片寂靜中,尤為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