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為止……不必說出來!”
吳爭搖搖手道,“他們自認為精明,合起伙來想要算計本王……卻不知道,算計到最后,吃虧的只能是他們自己……也好,綹由自取,到時怨不到本王頭上!”
“王爺真有如此把握……能號召江南各府民眾……為國接盤?”張煌言確實震驚了,他知道吳爭在江南百姓經營多年,多有益民之舉,此時倡導民眾接盤,必定會有追隨者,可張煌言心里還是沒底,因為,這個時代,九成的財富和話語權,在一成人的手中。
民眾,真有那么大的能力,來為國接這個盤?
再有,接盤之后,股價急跌,普通民眾能承受得了短期內的浮虧嗎?
若是拖上一年半載,不用說民眾承受不住,恐怕先反的,就是民眾。
但吳爭神色平靜,指著張煌言面前的酒碗,道,“你喝干了……我就告訴你!”
……。
漢明半月談。
在江南發行很廣,它基本替代了大將軍府向治下各府縣發出的通告。
但它與之前官府邸報,最大不同的是,它面向了社會各階層。
有教無類!
首先,它不貴,一文錢能買一份。
而它的刊發成本,需要七、八文,虧空之處,全是財政司在兜底。
百姓出得起一文錢,在江南普通雇工都是每日二十文左右的今天,民眾買份漢明半月談,已是除逛酒肆、茶鋪之外,唯一的消遣。
用民眾的話說,咱也能和縣太爺一樣,憂心國家大事了。
說是半月談,可從最初的一月一刊,到名符其實的半月一刊,再到今日三天一刊,事實上,半月談已經名不副實了!
做為大將軍府的喉舌,它的公信力,甚至不下于吳王本人。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
當半月談以拳頭大的字體,刊印著這八個字,通發各府縣的時候,整個江南為之震動。
震動的不只是普通百姓,更是所有群體。
人心,很多時候,不在乎事件本身的對錯。
人心,最多時候,需要一種渲泄。
具有不可忽略的破壞力。
人性,或許,本惡!
……。
紹興府,會稽縣。
縣衙大堂。
上演了一出父告子的鬧劇。
孫秀才家,三代讀書人,只是時運不濟,代代都止步于秀才。
但孫家家境富裕,不愁吃穿。
至今日,尚有水田百畝,店鋪六間,家中常有下人十余人,可謂是當地名門。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有道是家丑不可外揚,特別是這種盈實之家,就算是出天大的事,那也是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