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鼓書還是以唱為主,再過些年,西河大鼓門就要舍棄大鼓和三弦了,不用配樂,而跟北京評書門一樣用醒木說書了。
那時候,兩門又開始爭起來了,又很熱鬧了。
好了,扯遠了。
說回西游這部書,原本是漁鼓道情書目,什么意思呢,就是用驢皮漁鼓當做樂器來唱的書。
在清朝末期,藝人安太和學習了之后,將其改成了評書,但是并沒有完全舍棄漁鼓這個樂器。
他們說書,大部分地方都是用說的形式,驢皮漁鼓放在身旁是不動的。一旦說到原文里的詩贊處,就會敲打驢皮漁鼓用唱的形式來唱這些詩詞贊頌。
盡管大部分已經改成了評書,但是他們還是保留了一些最原始的滋味。
也因為大體上屬于評書了,他們這一支兒也成評書一門了,成為了最特別的一支兒。
特別在哪兒呢,不僅是樂器演唱,而是他們的傳承方式,在安太和改成西游為評書之后,他傳下四輩字號,“永、有、道、義”,他規定了他們這一支兒的傳人不可以學別的書,只能說西游這一部。
所以被人稱作“專說西游,永有道義”。
在永字輩里面,最享盛名的就是恒永通了,當時的觀眾對他有“見者真如觀豬八戒”的評價,所以他也因此得外號“活豬八戒”。
這是在光緒年間就成名的藝人了,不過也別以為光緒離現在很遠,光緒1908年死的,這會兒還是1918年呢,才死了十年。
再下一輩,是“有”字輩,最出名的是李有緣和慶有軒,慶有軒就是老云里飛,老云里飛有個兒子叫云里飛,云里飛有個兒子叫飛不動,也就是天津相聲界的老前輩白全福老先生。
再下一輩就是道字輩了,最出名的就是奎道順和田道興了,尤其是奎道順,被人稱作是活孫悟空。
再往下就是義字輩了,最出名的邢義如和什義江,傳到這倆人的時候。他們在詩贊處就不擊打漁鼓而唱了,他們通篇內容都是說表。
只有開場的時候,先打一通漁鼓。此時的漁鼓才真正變成了象征意義,沒有什么實際作用了。
這一支兒另外一個最奇特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打錢方式不一樣。別的說書先生,都是說一節兒,留個駁口,讓徒弟下去打錢去,拿到錢了他們才接著往下說。
但是這一支兒,從來不下去拿笸籮打錢。他們說完了一節,也一樣留個小小的駁口,然后下場賣東西去了。
他們這一支兒都會做一種藥糖,叫做“沉香佛手餅”,每說完一節,就下去繞一圈賣藥糖去了,他們就跟做生意似的,他們掙的錢全是從這里面得的。
所以很多時候有些恍惚,他們到底是靠賣藝掙錢呢,還是靠賣東西掙錢?
老年間好多買賣都是這樣的,半賣藝半賣東西,比如調料十三香,就是有專門小曲的,一邊唱小曲一邊裝各種香料賣給你。
這一支兒也是如此,在很久之前就是這樣,安太和把西游改成評書之后,除了漁鼓沒有舍棄,這一賣藥糖的傳統也一樣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