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距離陶廠有三公里的路程,來回一趟就是六公里,不過回來的時候因為不用負重,速度會快上許多。
所以一頭鹿一天差不多能夠跑滿十趟的路程。
一萬兩千塊磚,凈重七萬六千斤,二十頭鹿,用了兩天的時間就都運過去了。
這么多的磚頭,若是用七八個人來運輸的話,沒有半個月的時間怎么也運不完的。
見識到鹿的運輸能力后,族中那些對養著這些鹿頗有微詞的族人再也不出來蹦跶了。
同時,族人們對于馴養的牲口,也有了一種新的認知。
原來養著這些牲口,除了用來吃肉外,還能幫助自己干活啊。
磚塊,蜃灰都準備好后,剩下的就是建造陶窯了。
而在陶窯動工,開始填地基的第一天,部落里面的第一艘木船也徹底完工。
五米長,三米寬,兩米高的木船在族人的眼中確實是個龐然大物。
這艘木船是沒有配備桅桿和船帆的,驅動的方法就是靠著船槳人力劃行。
大河的水流雖不湍急但也不慢,若是順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都不困難。
唯獨在水流的沖擊下,朝著兩岸穿行起來比較費力,主要是怕水流會將船只朝著下游沖去。
若是沒有好的駕駛技術根本無法駕馭這艘純人力的船只。
所以,這艘被命名為巖鹽一號的木船第一次下水,王偉是極為重視的。
安排好了陶廠那邊的人充填地基后,王偉匆匆趕回了部落。
而這個時候,在族中三十多名壯漢的努力下,巖鹽一號也在滾木的幫助下被推到了小河邊。
部落旁邊的小河既能夠被稱之為溪,又能被稱之為河。
河水不過半人深,最寬的地方,也只有六七米。
上游狹窄的地方,甚至不需要架獨木橋,助跑之后就能跨越而去。
而巖鹽一號,需要在小河里面下水,讓負責架船的人在河中掌握了它行使的訣竅后才可順流進入大河。
這個耗費了族中不少人力的木船下水儀式自然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
看著這個造型奇特的家伙,他們很是好奇,這玩意下水之后會不會直接沉底。
這樣的玩意,真的能夠代替竹筏穿越大河兩岸嗎。
巖鹽一號斜放在小河最為寬敞的地方,這處水域足足有六七米寬,但相比于巖鹽一號五米長的船身來說,還是顯得有些狹窄。
這段時間沒有下雨,河水又比較淺,所以哪怕就是王偉都有些擔心,巖鹽一號下水之后會不會有意外發生。
不過再怎么擔心,下水還是要下的。
王偉一聲令下,族中的壯漢們開始抬動巖鹽一號下面墊著的木頭。
當木頭傾斜到一定角度的時候,靠在上面的巖鹽一號開始往下滑去。
最后,它的速度越來越快,隨著一聲巨響,落入了小河之中,濺起了漫天的水花。
但隨即,巖鹽一號也因為慣性,大半個船身都沒入水底,甚至看深度,船檐都抵住了水下的淤泥。
“翻了,翻了!”有人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