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已經有了一些建筑經驗的工人們開始在王偉的指揮下面對新的挑戰。
按照嚴格的圖紙要求建造高爐。
為了確保第一個高爐能夠順利完工,王偉幾乎每天都待在石山那邊的。
手把手的教這些沒有任何砌墻經驗的未來瓦工如何使用瓦刀,怎么配灰,怎么掉線找垂直,怎么找水平。
高爐在一天天的成型,而瓦工們的技術也在一天天的變得熟練起來。
在兩百人日日夜夜不懈的努力下,半個月后,這個世界,第一個能夠燒制水泥的小型高爐總算是成功修建出來了。
與此同時。
在高爐附近,新建的木棚倉庫里面,已經堆積起來了小山一樣高的松木碳。
有了一,再有二就簡單了。
以現在簡單的材料,想要修建像地球上那種大型的水泥爐子是不可能的,只能使用這種早已經被淘汰了,一旦燒起來,方圓數千米內灰塵滾滾的簡易高爐了。
這種高爐不僅污染嚴重,對燃料的利用率也極低,浪費極大,燒出來的水泥數量不僅少,合格率也難以達標。
不過在這個時代,一切只能將就著點了。
燒制的水泥數量少,那就用高爐的數量來彌補。
有了第一個高爐的經驗,后面的高爐修建起來就快了。
一個不行,我就修十個,十個跟不上水泥的供應,我就修建二十個。
區區四千人的工程隊,最后會被調去砌墻的,最多只有一千人,其余的人,都是在忙燒磚,燒水泥或者運輸這些后勤工作。
二十個高爐,滿足你區區一千人的水泥用量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燒磚,伐木和修建高爐這些工作,幾乎占據了陽湖這邊近半的人工。
剩下的人,一部分忙著割草,囤積草料,一部分有搭建茅草木棚經驗的人,則被王偉當成了木工進行培養。
從松林那邊運回來的木料,比較差的用來燒炭,粗木料則是留著,用來制作各種工具。
例如木頭輪子,板車,帆船,修建碼頭等等。
各種工具都是從王族運過來的。
這些木工們按照王偉的要求去制作工具,木匠經驗一點點的累計。
從最開始的,最簡單的木棚。
到后面的,用木板和卯榫結構拼接而成的板車框架。
再到一些需要復雜工藝和精準尺寸的車輪,木質輪軸等等。
當他們制作的小板車能夠用來運輸磚塊,磚廠每天都有人推著這種簡單的兩輪車跑來跑去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制作專門用來運輸的簡易松木板船了。
將來石山那邊燒制的水泥,都需要用這些板船運到陽湖這邊來,然后再用板車拉著去修建關隘的。
所以對于板車和板船的需求量會非常的高,特別是容易磨損,輪軸很容易損壞的板車,更是需要不斷的補充和修理才行。
想要板車跑得快,兩個必要條件是不可能少的。
第一就是路。
沒有平整的路,一旦下雨,木頭車輪很容易陷入泥坑中去。
所以,除了割草的和木匠們,剩下的一千多人,則是被安排去修路基了。
就地取材,一筐筐的泥土被挖掘出來,堆砌在地面上,然后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