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大興安嶺東北端的嫩江流入大平原后就像撒歡的野馬一樣縱橫馳騁,沿途形成了大量的開叉、分支以及水泡子。
在平原上撒歡了大約五百里后,在她的東岸附近出現了一個較大的集市,當地人叫扶余,原本是北邊的達斡爾人與南邊的錫伯人互市的地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大的市鎮,市鎮坐北朝南,中間一條街道,街道北邊都是達斡爾人的木屋,街道南邊則是錫伯人的木屋。
扶余也大致是兩部的分界線,以北屬于達斡爾,以南屬于錫伯族,當然了,其中或多或少也夾雜著一些鄂倫春、鄂溫克部落,不過多是靠著大興安嶺的部落。
都在平原上討生活,兩個民族的建筑也與其它地方的同族大為不同,多修建了木屋,建筑樣式有像中原的,也有像朝鮮的,不一而足。
生活方式也與其它部落不同,他們是以農耕為主,輔以游牧、漁獵,在科爾沁諸部沒有進入嫩江流域之前,是大興安嶺東部最強盛的部族。
眼下卻是依附于科爾沁右翼諸部的部族。
按照他們自己部族口口相傳的敘事詩以及神話故事,這一支達斡爾族也是契丹貴族的后裔,而這一支錫伯族是北宋時期崛起于黑山北水的金國貴族的后裔。
不過幾百年過去后,祖先的榮光只是一個模糊的記憶,活下去,依舊是兩部最重大的使命。
達斡爾部落中,最大的一支叫羅察,現任哈拉達叫巴圖爾,手下有五百多戶,若是加上其它一些達斡爾部落,總戶數也接近三千。
錫伯部落中,最大的一支叫富察,現任哈拉達叫費揚阿,手下有八百多戶,加上其它一些錫伯族部落,總數還超過了三千戶。
一百多年來,兩部一直向科爾沁人俯首稱臣,也一直相安無事。
不過,這一切,在春暖花開時被打破了。
科爾沁的大臺吉奧巴派人過來傳話了,讓兩部各選出一千戶遷到烏蘭浩特附近。
烏蘭浩特,是奧巴王旗所在。
兵敗霍林河后,奧巴直屬的科爾沁本部實力大減,與扎赍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三部商議后,在三部各抽調了五百帳納入到奧巴直屬部落。
就這區區五百帳卻讓奧巴付出了偌大的代價,那就是一旦奧巴家族沒了男丁傳承,就必須在另外三部中選出整個科爾沁右翼的琿臺吉。
對于自己的親戚部落需要承諾,不過對于長期依附于自己的兩個“索倫”部落,奧巴就無須這么客氣了,只需派出兩匹快馬傳達而已。
若是在以往,兩部哈拉達會毫不猶豫地執行奧巴的命令,就像十七世紀末年被科爾沁大臺吉將兩部丁口獻給滿清朝廷一樣,兩部沒有絲毫怨言。
不過如今卻有些變化了。
所謂遷入人口,潛臺詞是“補充人口”,為何要補償人口,肯定是因為種種原因減少了人口。
就算科爾沁部減少了兩千戶人口,對于羅察、富察兩部來說依舊是不可挑戰的龐然大物。
明末清初之時,奧巴的本部接近八千帳,其它三部也多在五千帳上下,兩萬余帳的蒙古騎兵可不是區區羅察、富察兩部可以窺視的。
不過,羅察部的哈拉達巴圖爾卻一反常態來到了扶余鎮,在那里自己的“別院”里與富察部的哈拉達費揚阿悄悄會了面。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一個人的到來。
恩索。
恩索自然是尼堪派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