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隨著地面上一陣輕微的顫抖傳來,他瞬間便明白了。
“賊軍埋伏的騎兵終于要現身了”
是的,只見從克魯倫河南岸的山體附近竄出了大隊的騎兵!
這些騎兵自然不是牧仁的常備軍,他早就趕到克勒木和屯了,這些是牧仁在因果達河流域征召的五千部族騎兵,全部都是因果達河流域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達斡爾人組成,也就是漠北人嘴里的“索倫人”組成。
領頭的將領正是尼堪的岳父烏力吉,加上巴根、諾敏,因果達河流域的索倫人精銳幾乎全部來到了這里!
時至今日,烏力吉的柯爾特伊爾部已經膨脹到超過千戶的大部,而巴根的額爾特部、諾敏的卜庫爾部也相差仿佛,加上其它部族的騎兵,從赤塔到尼布楚,拿出五千精騎絲毫沒有壓力。
隨著林中鐵器的日益豐富,騎兵們也幾乎都配上了瀚海國標準制式的騎刀,不少自詡勇武過人的還購買了常備軍的騎槍,加上自制的皮甲、弓箭,原來的索倫蠻夷早就鳥槍換炮了。
烏力吉出現后,大隊很快一分為二,諾敏帶著一千騎直接從側面切進了僧格正在倉皇奔逃的步軍隊伍,而烏力吉這帶著兩千鄂溫克、鄂倫春精騎,加上巴根的一千額爾特精騎直接從側面突向僧格的騎兵大陣。
頭先說過,僧格這三千騎兵都是在伊犁河谷游牧(僧格的領地),依附于準格爾部的哈薩克、乞兒吉斯、布哈拉等小部落的,本部騎兵全部納入到了巴圖爾的麾下正在克勒木和屯與碩壘他們對峙。
按照衛拉特人的規矩,這些騎兵出戰時要自帶戰馬、武器、甲胄,由于伊犁河谷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些牧民倒是給自己的行頭配置的不錯,但那也僅僅是不錯而已。
伊犁河谷,一直到巴爾喀什湖、齋桑泊一帶,只有布哈拉人能冶煉、打制上好的兵器,也只有這些人能種地,但這些人都牢牢地控制在衛拉特諸部以及哈薩克頭人手里,普通牧民想要擁有一套趁手的兵器還是很難的,多半是祖上傳下來的。
甲胄?除了一些制作過皮甲的皮匠給自己做了一身皮甲,大部分人還是裸身。
而作為尼堪岳父的烏力吉,如今他的部下基本做到了一身皮甲、一把嶄新的馬刀,加上索倫人的悍勇以及對于獲取功名的渴望,都奮不顧身地撲向了那三千騎兵。
“咣當!”
與此同時,只見大車之間的鐵鏈解下來了,大車之間的縫隙也露了出來,吳應龍只留下五百人鎮守車陣,帶著剩余的一千火槍手、五百長槍手出陣了,他們的目標便是還在倉皇逃竄的敵方步軍!
“砰!”
這是雙方騎兵碰上的聲音,此時無論你裝備如何,武勇如何,一旦馬匹相撞,都是落地身亡的下場,特別是在在雙方的陣型都很密集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接下來的戰斗便要看雙方的勇力、技巧了。
由于烏力吉這一方是蓄勢待發,而僧格這一方是側面受敵,一開始便高下立判,不多時,僧格的騎兵便敗象已露。
也是,從遠處說,歷史上耶律大石以遼國殘部竟能一統兩河流域,從近處說,準格爾部以一部蒙古人也能將號稱“控弦四十萬”的哈薩克征服,這些中亞部族騎兵再是悍勇,終究不是大漠騎兵的對手。
戰斗到最后,僧格終于支撐不住了,在兩百多準格爾、和碩特親衛的拼死護衛下逃出了戰場,打馬向克勒木和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