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約好了游徼、嗇夫,安排了一百青壯,準備全程聽從工部來人的調遣,爭取在大雪來臨之前將他們這一段堤壩修好。
等張大根走出家門時,整個堡子已經沸騰起來了,他一路走著一路同其他人打招呼,時至今日,無論男女老少,臉上都洋溢著健康、幸福的色彩,與六年前那灰撲撲的、暗淡的、憔悴的臉色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
紅奇科伊縣城。
縣城方圓約莫六里,矗立在楚庫河地勢較高的北岸。
由于楚庫河河谷已經有了五千戶漢民,若是在大明的話,也算是一個不小的縣域了,故此,在城中也設置了學堂一座,由于首批過來的京畿漢民大半沒有子女,學堂主要招收的新近過來的那兩千戶遼東漢民的適齡子女。
楚庫河優異的土地條件,又是瀚海國疆域西部少有以漢人為主的大縣,尼堪對此地非常重視,按照此地“深處內地”的現狀,縣城是不會設置常備軍的,而是由當地的農戶輪流值守才是。
不過自從烏蘭烏德省的巡撫羅錦過來視察過后,便決定在入學的那五百學生中將年滿十五歲的一百個男娃武裝了起來。
這一百人人手一桿帶著刺刀的火銃,平日里除了上學,還輪流在城墻上、街面上巡邏,為了帶好這一百人,羅錦還讓自己的幼子,年僅十六歲的羅繼志也遷到此處讀書,同時又擔任那一百人的頭領。
除了這一百娃娃兵所在的學校,孫家的商鋪,僅次于烏蘭烏德省城的常備倉,縣衙,便是縣城幾處重要的所在了。
與讀書相比,羅繼志更在意目前這個“準常備軍”的身份。
這日,他帶著沒有上課的三十人在大街上巡邏,按照慣例,城墻上(有輪流戍守的農夫)、常備倉、街面都是他們的巡邏范圍,隔三差五還要將一半的隊伍拉出去巡視整個紅奇科伊縣。
今日便是他們出去巡視的日子。
這三十人都是會騎馬的,在羅繼志的帶領下騎著戰馬奔出西門后便向張大根所在的村子趕去。
此時,沿著楚庫河北岸修建的向東通往因果達河河谷直到赤塔,向西沿著楚庫河一直到色棱格河流域直到恰克圖、烏蘭烏德的大道已經修葺完畢了,大車已經能方便地往來上述各地。
這三十個半大小子清一色的雙排扣呢絨大衣,帶有護耳的呢絨帽子,锃亮的銅扣皮帶,鹿皮馬靴,腰間掛著單手橫刀,背上背著隧發火銃,一個個昂首挺胸騎在馬上,從大道上飛馳而過,讓路上過往的行人都羨慕地駐足觀看。
這些裝備,全部是由紅奇科伊縣供給的,像這樣的裝備,烏蘭烏德批給紅奇科伊縣的有五百套。
一行人正在大道上躊躇滿志地狂奔,不多時前面也飛來一騎。
羅繼志見了心頭大喜,那人是設在哲科伊河河口驛站的驛卒,如此急匆匆向縣城方向疾馳多半是有大事。
“二郎,哲科伊出現了盜匪!”
“啊?”,羅繼志臉上的喜色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