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戰馬十五歲的時候,騎兵二十五歲,在戰馬衰退之前,還有五年的黃金歲月。
梨樹城南面,以前的皇太極大營,當時由于是皇帝陛下駐蹕之處,自然修建得異常堅固,皇太極敗退后,包括瀚海軍自己的大營在內大多都拆除了,只留下了這一處大營,如今便成了騎兵學校騎馬訓練的地方。
當然了,在天寒地凍、積雪深厚的時候,全體學員和戰馬就要搬到城里大營。
與東京城的步軍學校一樣,騎兵學校同時也是梨樹城的守城部隊。
眼下,大營里布滿清一色白色的、大夏國工部出品的軍用帳篷,此時你若是站在梨樹城南城從墻上拿著千里鏡,便瞧得很清楚。
三百五十頂帳篷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大營里,三百頂是學員的宿舍,剩余的便是后勤、教員的房舍了,正中那頂最大、最高的帳篷,便是包括總教官孫秀剛的“大帳”,帳篷頂部一面瀚海軍軍旗正在風中獵獵飄揚。
當然了,除了作為他的寢帳,還是日常辦公、會議之處。
對于學員來說,十人一座帳篷。
既然是軍事學校,自然一開始就是按照軍制來劃分的。
有幸劃到騎兵旅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第一排第一班的學員來頭都不小,至少在其中一名學員孫德昌看來就是如此。
孫德忠,來自遼東的遼東漢人農奴子弟,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馬匹,遼東本地人,從他爺爺算起,他家已經三代為奴,也幸虧“從龍”早,他家早早成了鑲藍旗的包衣戶,故此,雖然貧困,不過人丁還是有一些。
他家本來就姓孫,被大夏國官府從旗人手里解放出來還分配了田地后,便依照此時大夏國傳說的孫家“傳秀德萬世”的輩分改名孫德忠。
當然了,對于這種現象,尼堪也暗地里有一些規矩,本來就姓孫的漢人以及林中、草原的子弟可以改姓,其他的則要他賜姓方可。
雖然是包衣奴才,十五歲的孫德忠卻很健壯,這也是他被選中到騎兵學校學習的唯一原因。
不過當他得知與自己一個帳篷的其它幾人的身份后,這心里的緊張、自卑感便油然而生。
穆占,南楚留在遼東的兒子,當他在上都投降瀚海軍后,他的家小自然受到影響,不過他唯一的兒子卻在他叔父尼亞哈(有一個尼亞哈)的收養下平安長到十五歲,在這種情形下,讀書識字是不成的,不過騎馬射箭卻一點也沒有少。
穆占,后世清國平定三番的名將之一,今年十五歲,而他的叔祖尼亞哈還有一個身份——納蘭明珠的父親,納蘭性德的祖父,而南楚的父親則是尼堪新納的妃子蘇泰的親兄弟。
于是,七拐八拐的,人家穆占還是尼堪的親戚,私下里,穆占還要叫尼堪一聲“姑祖父”。
孫思克,同樣十五歲,后世的河西四名將之一,可惜由于父親孫得功早死,此次八旗南下朝鮮時肯定就顧不上他了,于是,在尼堪的“關心”下,他也來到了騎兵學校。